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张仆射书

韩愈

⑴九月一日,愈再拜:受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⑵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孟子有云: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⑶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于故旧如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则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维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 节目:节气
B.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 宽假:宽恕
C.执事之于故旧如此 厚:厚实
D.其穷,收之而已耳 哀:哀伤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牒:本指古人用以书写的竹片木片等,文中指“文牒”,即官员私人书信的统称。
B.执事:有“主持工作”“执掌事务的人”“供役使者”等多个义项,文章是对张仆射的敬称。
C.申:地支名,文中用以计时,“申时”,介于“未时”与“酉时”之间。
D.伏维:表示伏在地上想,是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
⑵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
【小题4】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应当如何对待部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5:5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习之,不拘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不齿  看不起
B.孔子郯子、苌弘、师襄 老师
C.郯子之  同类的人
D.六艺经传皆习之   全面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士大夫族 蚓无爪牙
B.吾从师之 非能水也,绝江河
C.于其身也,耻师焉 位卑足羞
D.不拘时,学于余 此非德之困周郎者乎
【小题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现在的很多人,他们离圣人也远去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难道都出于这个原因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读不了解,疑惑就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或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继而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再提出择师的标准。
B.第②段运用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突出其严重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学者必有师的论点。
C.第④段交代写作《师说》目的是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时”指“时间”,“古道”指“从师”传统。
D.本文以散句为主,运用多种不同句式,又兼以慨叹、质疑、讽刺等语气,语言错落有致,情感充沛,又富有气势。
【小题5】韩愈引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证明要从师求学的观点。《论语》中也有许多讲学习的名言。请从下面三则中选择其一,说说你的理解。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②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②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卢。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③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④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⑤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1)鈇钺(fū yuè):原指斫刀和大斧,此指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2)介然:形容有心事。(3)留守相公:东都留守朱馀庆。
【小题1】从结构上看,第①段的作用是  
【小题2】为什么说“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小题3】作者托温生拜见乌公时陈述两个问题,一是     二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对乌公的行为,作者似“怨”而实颂,结合具体内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