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九日    崔善为(唐)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庆祝。
B.传统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C.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写晚秋逼人的寒气催落菊花,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D.古诗写重阳节,多表达欢庆之意,而这首诗的尾联,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小题2】“菊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下列各句中“菊花”与本诗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句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唐·岑参《送蜀郡李掾》)
B.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宋·陈与义《感事》)
C.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清·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D.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近代·弘一《清平乐·赠许幻园》)
【小题3】有人说,《九月九日》这首诗“韵含悲难”。本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是如何体现悲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1-11 02:1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汴河亭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许浑,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

经炀帝行宫

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注)①刘沧:晚唐诗人,后人评价他“喜谈今古”、“深怨唐室”。
【小题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隋炀帝为了广陵赏花交从昆仑山流下的水分引凿渠,虽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刺之意。
B.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反衬出隋炀帝东游的赫赫声威与奢华排场。
C.颈联用夸张手法写鼓声震天,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迎风招展,旗开之处,水底日月沉浮。
D.前三联所写内容,并非诗人亲见,而是通过想象、虚写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隋炀帝的穷奢极欲。
【小题2】下列对第二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此地”指隋炀帝行宫,曾经御驾亲临的地方“浮云流水”间成为一片萧条。“竟如何”以反问引发思考。
B.颔联写美人香销,怨恨之情随宜东风入而化为芳草,芳草无涯,人怨无边,将抽象的感情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中。
C.颈联写宫外所见,诗人寓情于景,“残柳”“夕阳”给晚照之景笼上一层凄凉黯淡的色彩,蕴含诗人的惋惜之意。
D.诗歌前三联按“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的结构展开,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写景状物极富韵致,情真意远。
【小题3】两道怀古诗虽然题材一致,主题相似,但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法却不同,请结合诗歌尾联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