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
韩愈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ɡ):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踯躅花,春季开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小题1】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秋日的风光,天高水净,江水广阔,猿猴哀啼,山坳中有隐隐几户人家,这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寂寥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中诗人采用了“纤纤”“艳艳”两个叠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描写了筼筜竹、踯躅花繁茂的姿态,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C.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颈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D.颈联是全诗的关键之句,诗人感觉自己无法报答皇恩,即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余生,表达了内心的极度痛苦。
E. 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整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赠答佳作。
【小题2】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14 05:20: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B.其出人也矣  出:超出
C.师道之不,可知矣    复:恢复
D.君子不齿 齿:并列
【小题2】下面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皆出于此乎 吾还也
B.其身也  以其无礼
C.耻师焉  群聚而笑之
D.今其智反不能及   遂私见樊於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圣人,虽然远远超出一般人,但还跟从老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
C.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作者所指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被士大夫之族轻视,但那些士大夫们的明智程度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作者看来很奇怪。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⑵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文辞  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 以为当得躬大府 诣:拜访
C. 得一至其处  傥:或许
D. 于是栋楹梁桷板之腐黑挠折者   槛:栏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十四年,言事斥守揭阳 但刘日薄西山
B. 又不得过南昌观所谓滕王阁者   举世誉之不加劝
C. 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 置杯则胶 
D. 子为我记之其 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 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 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 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ó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ú,阿谀,奉承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或师焉,或不焉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3】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小题5】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从来
D.其闻道也亦先乎  余嘉其能行古
【小题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蟹六跪而二螯
C.而耻学于师 拘于时,学于余
D.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小题7】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B.而耻学于师
C.吾从而师之D.小学而大遗
【小题8】填空
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____”,作品集有 《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9】翻译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