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韩愈,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有《河东先生集》传世。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易》、《春秋》、《乐》六种经书,其中《乐》已失传。
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D.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03-18 02:2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李清照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整个人生充满了凄苦意味。
B.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鉴赏,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C.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很多,且因所处年代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早期作品清新活泼,晚期作品伤感落寞。
D.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赞赏,也展示了自己做人的风骨。
同类题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圣陶,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稻草人》、《倪焕之》等。景泰蓝,我国特种工艺品之一,明代景泰年间在北京开始大量制造,珐琅彩釉多用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B.《斑纹》主要说明和描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了其他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山川地貌和人类劳作的痕迹等。文中的“斑纹”的含义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又指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的意味,指的是一切存在。
C.《南州六月荔枝丹》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D.《报任安书》司马迁在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同类题3
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原称《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庄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散文擅长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既富有想象力又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C.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它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D.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新”在用白话文写诗,比较适合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文学常识填空
(1)《红楼梦》原名_________,一般认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________所续。
(2)《祝福》选自鲁迅的
《
_______
》
。
(3)美国作家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
《
______
》
。
(4)李白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_______________诗人,有_________之称。
(5)
《
______
》
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
(6)《师说》选自
《
______
》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_____________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_”之首。
同类题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格律上看,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又叫古风,它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在字数、句数、押韵和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律诗和绝句就是常见的近体诗形式。
B.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散曲的体裁多样,主要分为小令和套曲。元曲四大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C.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中成就较高的作家,他善于借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细心刻画,寄寓真情,读来真切生动,回味无穷,《项脊轩志》即是其代表作。
D.苏轼的散文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写下了不少精美的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类文章,如《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黄州快哉亭记》等。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韩愈(768-824)
苏轼(103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