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李翊书
(唐)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①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有删节)
(注)①膏:灯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同“祈”,求,希望
B.养其根而其实  俟:等待
C.若忘,行若遗  处:处置,处理
D.其皆醇也,然后焉 肆:放纵,这里指放手去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其非笑为非笑也 吾社行为士先者
B.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其无礼于晋
C.行之仁义之途    游于是
D.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者皆宜 嬴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学古文要从加强主观道德修养入手。文中用“根”与“实”、“膏”与“光”的比喻阐述了道德修养与文辞之间的关系。
B.作者认为,写作要有创造性,学文要善于学习古人的作品,而写作时要推陈出新,“唯陈言之务去”,不要蹈袭别人的熟套。
C.作者认为,学古文要有坚定的决心,不能在意别人的看法,不为世俗的富贵所诱惑,不企求速成,而是要下苦功,并不断自我审查。
D.此文并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在信中结合自己学文的曲折过程和甘苦得失,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慰勉有加,说得亲切中肯。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志 乎 古 必 遗 乎 今 吾 诚 乐 而 悲 之 亟 称 其 人 所 以 劝 之 非 敢 褒 其 可 褒 而贬 其 可 贬 也 问 于 愈 者 多 矣 念 生 之 言 不 志 乎 利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2)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1 12:5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出人也远矣 超出一般人
B.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一定
C.今之众人   许多人
D.今其智反不能及 竟、竟然
【小题2】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③则知明行无过矣
②欲人无惑也难矣     ④冰,水为之寒于水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从句式特征看,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不拘于时
【小题4】下列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的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因为在他看来“句读之不知”无关紧要。
C.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D.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结语是揣测语气;于其子和于其身的对比,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百工之人与士大夫的对比,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C.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不分。
D.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小题2】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日出江花江胜火D.胜友如云
【小题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道也(从师、学习)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徒,其不及孔子(这些;才干)
C.惑之不(解决)爱其子,择师而之(教育)
D.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B.选文第二段从正面进行阐述,说明人必有师,人们应该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而老师和学生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C.选文第三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D.韩愈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纠正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不良风气,也是对那些指责他“好为人师”的人的公开答复和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