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凤林寺西岭
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
B.颔联描写了烟雾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景象,景中融情。
C.颈联对仗工稳,借景抒情,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遗飞。
D.本诗叙述与友人同游之事,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E. 本诗写游山、玩水、赏石、品酒、弹琴、歌咏之乐事,反衬对仕宦的厌倦。
【小题2】简要赏析尾联中“招”字的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01 06:0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①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青阳:指春天。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首联说自己不再追求仕进,要归隐南山,一个“休”字写出了诗人归隐之心何其坚定。
B.第三句说自己“不才”,既是自谦之词,又兼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无限感慨。
C.“白发”本是无情物,缀以“催”字,表现了诗人不愿布衣终老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D.末句中的“虚”字内涵丰富,既指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又包含仕途、心绪的空虚。
【小题2】同为归隐之作,这首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①,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小题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分别写的是静谧和喧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B.开篇两句写诗人傍晚时分江行的所见所闻。
C.“人随”两句是以人们的归家来引出诗人自归,两种归途展现两种不同的心境,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D.诗人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水舟行到鹿门山,一路兴致勃勃、毫无倦意,表现了其旅途的欢快之意。
【小题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浩然的诗歌常在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意境深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自然流畅,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C.三、四句是说世人归家“我”离家,心情迥异,归途有别,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
D.五、六句写夜归途中的微妙感受,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自然、忘情于物外的独特心境。
【小题3】请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⑵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早寒有怀①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②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作者漫游长江下游一带的作品。 ②襄水:古属楚国。
【小题1】诗中借助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
【小题2】诗中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望乡
孟浩然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
,云暗失阳台
。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注】郢路:泛指楚地之路,孟浩然是襄阳人,襄阳属楚。阳台:宋玉《神女赋》中楚襄王和神女相会之处。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诗首联的作用。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张若虚以吴越文士名扬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孟浩然的诗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王维的诗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此二人均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C.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三苏”。
D.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孟浩然(689-740)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