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入关咏马
韩愈
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
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
刘长卿
玄黄一疲马,筋力尽胡尘。骧首北风夕,徘徊鸣向人。
谁怜弃置久,却与驽骀亲。犹恋长城外,青青寒草春。
注释:①元和六年(811),韩愈受拔擢,奉召赴京任职,过潼关而作。此前他因为百姓旱饥请命而遭贬,后累受挫。②骧首:反而昂首。③刘长卿一生仕路坎坷,杂咏八首大都寄寓他的身世之感。④驽骀(tái):劣马。
【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及相关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入关咏马》中,韩愈以老马自况,认为自己如老马般年老力微,在前行的道路上须谨慎小心。
B.韩愈的诗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入关咏马》都借马抒怀,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
C.刘长卿诗中写疲马依然眷念长城外的青青寒春草,寄寓的是诗人自己对往昔岁月的念念不忘。
D.刘长卿诗中的疲马,与韩愈《马说》中的名马一样,都只因不逢伯乐而困顿槽枥、无法奔行千里。
【小题2】唐朝奸相李林甫为让谏诤路绝,曾对群臣说,仪仗马一言不发就可享受上好的马料,若鸣叫一声就被废弃不用;可见马“鸣”有深意。简要概括这两首诗中马之“鸣”的深沉意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03 11:15: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利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B.水,水为之,而寒水。  今乏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C.顺风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就使然也。 欲人无惑也难矣!
【小题3】将选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C.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不分
D.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A.古学者必有师  师道不传也久矣
B.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其智反不能及
C.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时,学于余
D.人非生知之者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