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
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
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
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1-21 10:5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沛公①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封项羽为长安侯。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高祖本纪》有删改
春,汉五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自以精兵三万人……大破汉军。汉军皆走……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②,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③。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④。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⑤。
——《项羽本纪》节选
(注)①沛公,汉高祖刘邦。②孝惠,刘邦的嫡子;鲁元,刘邦之女。③本段史料在《高祖本纪》中没有写双方军队的人数,第四处省略号后的故事在《高祖本纪》中没写。④太公,此指刘邦的父亲。⑤本段故事在《高祖本纪》中也没写。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能宽容    以:认为B.父老秦苛法久矣  苦:为……而苦
C.乃以秦王吏  属:嘱咐D.项王之  患:担忧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B.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C.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D.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杀秦王子婴,说明刘邦宽厚仁德容人;但他也有极端自私、薄情的阴暗一面,比如为了自己逃命,几次从车上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
B.与项羽的屠烧做法形成对照,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秋毫无犯,赢得了秦地人民的拥护,人心所向为他日后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C.刘邦进入咸阳后,不杀降者子婴,与百姓约法三章,不接受百姓犒赏,丝毫不为重宝女色所动,直接封闭府库,还军霸上,这说明他的志向十分远大。
D.就节选部分而言,《高祖本纪》对刘邦多有赞美,凸显其从谏如流、宽政爱民的一面,而《项羽本纪》则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刘邦的冷酷无情与无赖形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2)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同类题2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日:“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日:“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日:“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日: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
注①绝:临终诀别。②素:平素,这里指平素的为人。③附骥之尾:跟随刘邦打天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文《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中的生动传神。
C.在最后的议论中,司马迁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了惊异与赞美。
D.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状态。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小题1】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弹冠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小题2】选出对加点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故而至此②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③人又谁能身之察察 ④遂自投汨罗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
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相如因持璧却立 因人之力而敝之
B.秦贪,负其强  决负约不偿城
C.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且以一璧之故
D.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璧有瑕,请指示王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A.大王必欲急臣B.则思正身以黜恶
C.舍相如广成传D.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小题4】结合选文分析蔺相如是如何智斗秦王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①文中加“①”的都是人名。②比:为,替。③耨:nòu,锄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  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忠信   悌:孝敬父母。
C.天下方于合从连衡 务:努力从事。
D.退而与万章之徒《诗》、《书》 序:依次序整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亦将有以利吾国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B.①夫谁王敌 ②备他盗出入非常也
C.①南辱楚   ②得复见将军
D.①而孟轲述唐、虞、三代之德  ②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第一、二段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
【小题4】把选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2)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