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汨罗遇风
柳宗元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注]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贬为永州司马(今湖南零陵)十年,十年后,朝廷诏 其回京听用。此诗大概作于此时。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作楚臣悲”,采用对比的手法,意指自己不会再像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白怜。
B.“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已受到皇上的赏识,准备励精图治,再干一番事业。
C.“为报春风汨罗道”将“春风”作点缀,与诗人那乐观的心境相互映衬。
D.本诗没有刻意渲染,平实的语句,普通的叙述,却于平实质朴中寄托深情。
【小题2】“莫将波浪枉明时”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14 07:3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①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①僇人:通“戮人”,受过刑辱的人。②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③培塿:小土堆。
【小题1】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B.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D.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边际了。
B.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
C.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边际了。
D.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尽头了。
【小题3】对第①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恒惴栗”概括了作者被贬后心情,同下文游西山时的欣喜形成对比。
B.“施施”“慢慢”表现作者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
D.“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反面扣题,小结游山感受,自然引出下文。
【小题4】第②段表现“西山之怪特”,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5】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涉及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未尽处为句,已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文字、音韵、训诂。
C.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宋代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捕蛇者说》……都是他的作品。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赞扬韩愈“奋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的精神,而自己“仆道不笃,业甚浅近”“未见可师者”,即自身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
B.《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
C.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择师的标准,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圣人无常师”。
D.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否定师道,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小题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