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睛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进入今广西以后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当时作者因谗被贬柳州。②瘴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此处江河为瘴江。③黄茆:黄茅,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④长蛟:此处指水蛭。⑤射工:蜮,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⑥飓母:此处用以指飓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实写眼前之景,瘴江南去直抵云烟深处,黄茆尽头就是海边。
B.颈联借“巧伺”“偏惊”生动写出了岭南风物射工、飓母的特点。
C.象迹、蛟涎等奇崛险怪的物象折射出诗人滴守之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
D.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诗人借用诗中景物,抒发了强烈的感情
【小题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27 03:4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施施而行 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B.岈然洼然 岈然:山谷空阔的样子
C.心凝形 释:解除束缚
D.引觞满酌 引觞:倒满酒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施施而行 于其身也,耻师焉
B.醉则更相枕卧   故为之文
C.自余僇人 朝歌夜弦,秦宫人
D.不培塿为类     客亦知夫水月乎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游其他山水的心情抑郁是为了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B.我们不难看出西山高低起伏的异态与作者受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相映照。
C.作者游山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西山之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
D.全文紧扣“始”字落笔,加上“始得”,宴游西山的特别之处才被揭示出来。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wěi)蹶(jué)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方苞《游雁荡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极,梦亦同。   (往,赴)
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外表,样子)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奇异)
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没有办法)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天边交会)
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 (没有缘由)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同类)
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表原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为之文志   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
B.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
C.后知是山之特立 能使游者欣而乐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则有二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作者游历山水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而西山之游才是真正的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了乐而忘忧的目的,所以看似简单的“始”字,在文中不可或缺,语约意丰。
B.选文(二)题为《游雁荡记》,但作者开篇就说“兹山不可记也”,看似矛盾,实则是把雁荡山和那些平缓明媚的山川进行对比,以突出雁荡山的特殊之处。
C.游记以记叙旅游见闻、描写山水景物为主,并寄寓作者的情思或审美趣味。这两篇选文都是以叙写山水景物为重的山水游记。
D.选文(一)作者描写并赞美西山的怪特美,间接表达自己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选文(二)作者游览雁荡山领略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两文均有借游寓理抒怀的特点。
【小题4】把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 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 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 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 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 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 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 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 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而幼孩(__________________) (2)与吾者其亦有类乎?(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小题3】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B.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C.以五年为期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小题4】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B.故不我若也。
C.吾又何能为哉!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小题5】郭橐驼其人是否真实存在?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