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衡因上疏陈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朗谢罪
B.①遂乃研核阴阳 ②乃幽武于大窖中
C.①宦官惧其毁己 ②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D.①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戍卒叫,函谷举
B.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定,不好交接俗人。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3)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5 11:0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拜谒者仆射,遂见亲幸。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十六年,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虏皆奔走,不战而还。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击车师。车师有后王、前王,前王即后王之子,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议先赴后王,以为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固计未决。秉奋身而起曰:“请行前。”乃上马,引兵北入,众军不得已,遂进。并纵兵抄掠,斩首数千级,收马、牛十馀万头。后王安得震怖,从数百骑出迎秉。而固司马苏安欲全功归固,即驰谓安得曰:“汉贵将独有奉车都尉,天子姊婿,爵为通侯,当先降之。”安得乃还。秉大怒,被甲上马,麾其精骑径造固壁。言曰:“车师王降,讫今不至,请往枭其首。”固大惊曰:“且止,将败事!”秉厉声曰:“受降如受敌。”遂驰赴之。安得惶恐,走出门,脱帽抱马足降。其前王亦归命,遂定车师而还。建初元年,度辽将军。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三子为郎。章和二年,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曰桓候。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

(节选自《后汉书•耿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B.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C.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D.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小题2】下列加粗并划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官职的任命都有专门的说法,如文中的“拜”“除”都指授予官职。
B.我国古代爵位通常分公、侯、伯、子、男五级,通侯、美阳侯、光禄勋都属于侯爵。
C.执金吾,官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守卫京城和皇城,有时也负责皇帝出行时的警卫。
D.谥,指古代帝王、诸侯、官僚等死之后,根据其平生事迹等给予一个评判性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秉体魄魁梧,喜好用兵之谋。他身材高大,能够解说《司马兵法》,喜好将帅用兵谋略,多次上书谈论军事。
B.耿秉深谋远虑,有平定边疆之志。他认为边疆不安定的原因在匈奴,所提出的战争消灭战争的方法暗合显宗的心思。
C.耿秉勇猛刚直,作战中敢冲敢杀。讨伐车师时,他反对奉车都尉窦固的作战计划,先使后王投降,后又使前王也投降。
D.耿秉深受宠幸,也颇得匈奴爱戴。他常护卫皇帝巡视郡国;做度辽将军时,他的恩德信誉被匈奴人怀念,等到去世,匈奴全国大哭。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拜谒者仆射,遂见亲幸。
(2)安得乃还。秉大怒,被甲上马,麾其精骑径造固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伏隆,字伯文,少以节操为名,仕郡督邮。建武二年,诣怀宫,光武甚亲接之。时张步兄弟各拥强兵,据有齐地,拜隆为太中大夫,持节使青徐二州,招降郡国。隆移檄告曰:“乃者,猾臣王莽,杀帝盗位。宗室兴兵除乱诛莽故群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庙而任用贼臣杀戮贤良三王作乱盗贼从横忤逆天心卒为赤眉所害。皇天祐汉,圣哲应期,陛下神武奋发,以少制众。故寻、邑以百万之军,溃散于昆阳,王郎以全赵之师,土崩于邯郸,大肜、高胡望旗消靡,铁胫、五校莫不摧破。梁王刘永,幸以宗室属籍,爵为侯王,不知厌足,自求祸弃,遂封爵牧守,造为诈逆。今虎牙大将军屯营十万,已拔睢阳,刘永奔迸,家已族矣。此诸君所闻也。不先自图,后悔何及?”青、徐群盗得此惶怖,获索贼右师郎等六校即时皆降。张步遣使随隆,诣阙上书,献鳆鱼。其冬,拜隆光禄大夫,复使于步,并与新除青州牧守及都尉俱东,诏隆辄拜令长以下。隆招怀绥缉,多来降附。帝嘉其功,比之郦生。即拜步为东莱太守,而刘永亦复遣使立步为齐王。步贪受王爵,冘豫未决。隆晓譬曰:“高祖与天下约,非刘氏不王,今可得为十万户侯耳。”步欲留隆与共守二州,隆不听,求得反命,步遂执隆而受永封。隆遣间使上书曰:“臣隆奉使无状,受执凶逆,虽在困厄,授命不顾。又吏人知步反畔,心不附之,愿以时进兵,无以臣隆为念。臣隆得生到阙廷,受诛有司,此其大愿;若令没身寇手,以父母昆弟长累陛下。陛下与皇后、太子永享万国,与天无极。”帝得隆奏,召父湛流涕以示之曰:“隆可谓有苏武之节。”其后步遂杀之,时人莫不怜哀焉。五年,张步平,车驾幸北海,诏隆中弟咸收隆丧,赐给棺敛,太中大夫护送丧事,诏告琅邪作冢,以子瑗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伏隆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室兴兵/除乱诛莽/故群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庙/而任用贼臣/杀戮贤良/三王作/乱盗贼/从横忤逆天心/卒为赤眉所害/
B.宗室兴兵/除乱诛莽/故群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庙/而任用贼臣/杀戮贤良/三王作乱/盗贼从横/忤逆天心/卒为赤眉所害/
C.宗室兴兵/除乱诛莽/故群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庙/而任用贼臣/杀戮贤良/三王作乱/盗贼从横/忤逆天心/卒为赤眉所害/
D.宗室兴兵/除乱诛莽/故群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庙/而任用贼臣/杀戮贤良/三王作/乱盗贼/从横忤逆天心/卒为赤眉所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武,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B.移檄,发布文告晓示,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檄文多用于晓喻责备,文辞温和,移文多用于声讨征伐,文辞尖锐。
C.万户侯,食邑一万户以上,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侯爵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五等爵位指公、侯、伯、子、男。
D.郎中,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在后世发展中也作为医生的称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隆恪尽职守。担任太中大夫,他带着符节出使青、徐二州,招降各郡国,发布公文晓喻,青、徐二州的贼兵看到公文后很恐慌,多股贼兵立即投降。
B.伏隆文笔犀利。他所发布的公文立论严正,痛斥了作恶被诛的乱臣贼子,赞美了奋发有为的光武皇帝,再劝叛贼三思,气势磅礴,起到了很好的劝降效果。
C.伏隆忠于朝廷。他第二次出使张步那里,张步贪恋爵位想留下伏隆,伏隆不答应,张步拘禁了伏隆,伏隆派秘使向光武帝上书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
D.伏隆为国捐躯。光武帝见到伏隆的奏书时非常悲伤,伏隆被张步杀害后,当时的人都痛惜悲哀。光武帝评定了张步叛乱后,下令伏隆之弟收尸并厚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虎牙大将军屯营十万,已拔睢阳,刘永奔迸,家已族矣。此诸君所闻也。
(2)步欲留隆与共守二州,隆不听,求得反命,步遂执隆而受永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①,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②?”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③。其有放牛者,辄云属稚子,终无侵犯④。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正部郡,风威大行⑤。后考妖言不实论⑥。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⑦。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⑧。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以千数。⑨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⑩,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阅读示范
【小题1】读懂文意——依据传主生平,分层梳理文脉
【小题2】读懂句意——回扣所学知识,突破障碍词句
①宠风声大行     大行:
②在郡何以为   理:
③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清夷
④辄云属稚子,终无侵犯  以:
正部郡,风威大行 绳:
【小题3】⑥后考妖言不实论 坐:
⑦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压塞:
⑧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咨嗟:
⑨致奠以千数 醊:
⑩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旋踵:
真题演练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审美鉴赏之文化常识)(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节选自范晔《张衡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文 属:连缀
B.遂五经  通:通晓
C.而无骄之情 尚:祟尚
D.安帝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游三辅     ②虽才高
③衡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④遂研核阴阳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大将军邓鹭奇其才,累召不应。
A.大将军邓鹭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可是张衡也不去应召。
B.大将军邓鹭认为他很奇怪,所以多次请他,张衡也并没有反应。
C.大将军邓鹭认为他很奇怪,多次召请他,可是张衡也不去应召。
D.大将军邓鹭认为他是奇才,所以多次请他,张衡也并没有反应。
【小题4】对选文相关内容和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的
A.虽然张衡的才学比世人高,但并不高傲。平日举止恬淡平静,且不喜欢与俗人来往。
B.张衡在天文阴阳历算有很高的造诣,且善于理论和实践,作浑天仪、著书就是例证。
C.表示官职改变的词很多,意思不尽相同。迁,指调动、提升官职,贬官则称为左迁。
D.班固《两都赋》“两都”指长安、洛阳,张衡《二京赋》“二京”则指洛阳、建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笞怒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弥息矣。出为豫章太守。迁大鸿胪。会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复征拜议郎,迁光禄勋。时封赏逾制,内宠猥盛,蕃乃上疏谏曰:“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又比年收敛,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注)数千,食肉衣绮。陛下宜采求失得,择从忠善。使褒责诛赏,各有所归。”帝颇纳其言。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书奏不纳。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灵帝即位,封蕃高阳乡候,食邑三百户。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蕃与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帝乳母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大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多行贪虐。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与窦武谋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即日害之。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注采女:宫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遭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B.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C.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D.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指高级官员选用属员,与皇帝直接选用名士为官的“辟”同为汉代选官制度。
B.郊,即郊祀,是古代帝王在国都近郊祭祀天地神灵、为社稷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
C.食邑,古代君主赐于卿大夫的封地,受封者以赋税为食禄。食邑大小按户数计算。
D.禁锢,指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做官或者参加政治活动,多因党争而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蕃反对讨贼,痛斥官吏暴虐。山贼作乱,公卿力主兴兵征讨,陈蕃严厉驳斥,认为祸根是官吏贪污暴虐,若挑选奉公爱民的官吏,山贼可不战而平。
B.陈蕃直言规劝,指出桓帝过失。陈蕃批评桓帝逾越礼制,滥赏无功之人;指出桓帝在非祭祀时节游猎,实为放纵无度。但这些谏言并未被皇帝采纳。
C.陈蕃不贪名位,一心尽忠国事。当陈蕃被晋封高阳乡侯、赏赐封地时,他一再上书推让,最终没有受封;和窦武等任用贤士,给天下之土带来国家太平的希望。
D.陈蕃嫉恶如仇,事败壮烈赴死。陈蕃憎恨宦官与灵帝乳母勾结,谄媚太后,多行贪虐,与窦武密谋剪除曹节等人;事败后,陈蕃仗剑闯宫,怒叱王甫,被害身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比年收敛,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数千,食肉衣绮。
(2)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