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伏隆,字伯文,少以节操为名,仕郡督邮。建武二年,诣怀宫,光武甚亲接之。时张步兄弟各拥强兵,据有齐地,拜隆为太中大夫,持节使青徐二州,招降郡国。隆移檄告曰:“乃者,猾臣王莽,杀帝盗位。宗室兴兵除乱诛莽故群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庙而任用贼臣杀戮贤良三王作乱盗贼从横忤逆天心卒为赤眉所害。皇天祐汉,圣哲应期,陛下神武奋发,以少制众。故寻、邑以百万之军,溃散于昆阳,王郎以全赵之师,土崩于邯郸,大肜、高胡望旗消靡,铁胫、五校莫不摧破。梁王刘永,幸以宗室属籍,爵为侯王,不知厌足,自求祸弃,遂封爵牧守,造为诈逆。今虎牙大将军屯营十万,已拔睢阳,刘永奔迸,家已族矣。此诸君所闻也。不先自图,后悔何及?”青、徐群盗得此惶怖,获索贼右师郎等六校即时皆降。张步遣使随隆,诣阙上书,献鳆鱼。其冬,拜隆光禄大夫,复使于步,并与新除青州牧守及都尉俱东,诏隆辄拜令长以下。隆招怀绥缉,多来降附。帝嘉其功,比之郦生。即拜步为东莱太守,而刘永亦复遣使立步为齐王。步贪受王爵,冘豫未决。隆晓譬曰:“高祖与天下约,非刘氏不王,今可得为十万户侯耳。”步欲留隆与共守二州,隆不听,求得反命,步遂执隆而受永封。隆遣间使上书曰:“臣隆奉使无状,受执凶逆,虽在困厄,授命不顾。又吏人知步反畔,心不附之,愿以时进兵,无以臣隆为念。臣隆得生到阙廷,受诛有司,此其大愿;若令没身寇手,以父母昆弟长累陛下。陛下与皇后、太子永享万国,与天无极。”帝得隆奏,召父湛流涕以示之曰:“隆可谓有苏武之节。”其后步遂杀之,时人莫不怜哀焉。五年,张步平,车驾幸北海,诏隆中弟咸收隆丧,赐给棺敛,太中大夫护送丧事,诏告琅邪作冢,以子瑗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伏隆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室兴兵/除乱诛莽/故群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庙/而任用贼臣/杀戮贤良/三王作/乱盗贼/从横忤逆天心/卒为赤眉所害/
B.宗室兴兵/除乱诛莽/故群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庙/而任用贼臣/杀戮贤良/三王作乱/盗贼从横/忤逆天心/卒为赤眉所害/
C.宗室兴兵/除乱诛莽/故群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庙/而任用贼臣/杀戮贤良/三王作乱/盗贼从横/忤逆天心/卒为赤眉所害/
D.宗室兴兵/除乱诛莽/故群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庙/而任用贼臣/杀戮贤良/三王作/乱盗贼/从横忤逆天心/卒为赤眉所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武,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B.移檄,发布文告晓示,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檄文多用于晓喻责备,文辞温和,移文多用于声讨征伐,文辞尖锐。
C.万户侯,食邑一万户以上,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侯爵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五等爵位指公、侯、伯、子、男。
D.郎中,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在后世发展中也作为医生的称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隆恪尽职守。担任太中大夫,他带着符节出使青、徐二州,招降各郡国,发布公文晓喻,青、徐二州的贼兵看到公文后很恐慌,多股贼兵立即投降。
B.伏隆文笔犀利。他所发布的公文立论严正,痛斥了作恶被诛的乱臣贼子,赞美了奋发有为的光武皇帝,再劝叛贼三思,气势磅礴,起到了很好的劝降效果。
C.伏隆忠于朝廷。他第二次出使张步那里,张步贪恋爵位想留下伏隆,伏隆不答应,张步拘禁了伏隆,伏隆派秘使向光武帝上书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
D.伏隆为国捐躯。光武帝见到伏隆的奏书时非常悲伤,伏隆被张步杀害后,当时的人都痛惜悲哀。光武帝评定了张步叛乱后,下令伏隆之弟收尸并厚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虎牙大将军屯营十万,已拔睢阳,刘永奔迸,家已族矣。此诸君所闻也。
(2)步欲留隆与共守二州,隆不听,求得反命,步遂执隆而受永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1 06:0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后从涿郡卢植 学于缑氏山中,略见书传。举上计吏。太守刘君坐事槛车征,官法不听吏下亲近,瓒乃改容服,诈称侍卒,御车到洛阳。太守当徙日南,瓒具豚酒于北芒上,祭辞先人,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既行,于道得赦。瓒还郡,举孝.廉.,除辽东属国长史。尝从数十骑出行塞下,卒逢鲜卑数百骑。瓒乃退入空亭,约其从者曰:“今不奔之,则死尽矣。”乃自持两刃矛,驰出冲贼,杀伤数十人,瓒左右亦 亡其半,遂得免。
初平四年,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前此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 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以为易地当之,遂徙镇焉。乃盛修营垒,楼观数 十,临易河,通辽海。建.安.三年,袁绍复大攻瓒。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直出,傍西山以断绍后。
长史关靖谏曰:“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而待也。”瓒乃止。 绍渐相攻逼,瓒众日蹙,乃却,筑三重营以自固。
四年春,黑山贼帅张燕与续率兵十万,三道来救瓒。未及至,瓒乃密使行人赍书告续曰:“起火为应,吾当自内出,奋扬威武,决命于斯。”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便出战。绍设伏瓒遂大败,复还保中小城。自计必无全,引火自焚。
(节选自《后.汉.书.·公 孙瓒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
B.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
C.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
D.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千石是汉代郡守一年的俸禄,于是就用“二千石”来称呼郡守。
B.孝廉是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的治理才能出众而任官职的人。
C.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年号是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现在也指公元纪年。
D.《后汉书》是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瓒重情重义。太守刘君犯了事被用囚车解送京城,公孙瓒改变身份侍奉太守;太守被流放,公孙瓒也愿追随前去。
B.公孙瓒果敢勇猛。在猝然遭遇比自己多数十倍的鲜卑骑兵时,他果断决策,冲向鲜卑骑兵,杀伤数十人,才得以幸免。
C.公孙瓒雄心勃勃。他相信童谣的说法,认为易州这个地方是成就霸业的风水宝地,于是迁都在这里,修建宫殿,以待时机。
D.公孙瓒智谋不足。被袁绍围困之后,无法突围,只得后退;秘密派出使者送信,却被袁绍截获,最终走投无路,自焚而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
(2)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便出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宗字诸君,南阳鲁阳人也。王莽时,为县阳泉乡佐。会莽败,义兵起,宗乃率阳泉民三四百人起兵略地,西至长安,更始以宗为偏将军。宗见更始政乱,因将家属客安邑。
及大司徒邓禹西征,定河东,宗诣禹自归。禹闻宗素多权谋,乃表为偏将军。禹军到栒邑,赤眉大众且至,禹以栒邑不足守,欲引师进就坚城,而众人多畏贼追,惮为后拒。禹乃书诸将名于竹,署其前后,乱着笥中,令各探之。宗独不肯探,曰:“死生有命,张宗岂辞难就逸乎!”禹叹息谓曰:“将军有亲弱在营,奈何不顾?”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诸营既引兵,宗方勒厉军士,坚垒壁,以死当之。禹到前县,议曰:“以张将军之觽,当百万之师,犹以小雪投沸汤,虽欲戮力,其埶不全也。”乃遣步骑二千人反还迎宗。宗引兵始发,而赤眉卒至,宗与战,却之,乃得归营,于是诸将服其勇。及还到长安,宗夜将锐士入城袭赤眉,中矛贯胛,又转攻诸营保,为流矢所激,皆几至于死。
及邓禹征还,光武以宗为京辅都尉,将突骑与征西大将军冯异共击关中诸营保,破之,迁河南都尉。建武六年,都尉官省,太中大夫。八年,颍川桑中盗贼群起,宗将兵击定之。后青、冀盗贼屯聚山泽,宗以谒者督诸郡兵讨平之。十六年,琅邪、北海盗贼复起,宗督二郡兵讨之,乃设方略,明购赏,皆悉破散,于是沛、楚、东海、临淮群贼惧其威武,相捕斩者数千人,青、徐震栗。后迁琅邪相,其政好严猛,敢杀伐。永平二年,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B.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C.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D.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眉,指汉末的农民起义军,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故称“赤眉”。
B.垒壁,指古时军营中士兵作战时所持的盾牌,以坚固著称。
C.都尉,古代官职名,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D.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宗生逢乱世,官职多次变迁。他历经王莽、更始、光武等朝,曾担任阳泉乡佐、偏将军、京辅都尉、太中大夫、谒者等官职,最后死在琅邪相之任上。
B.张宗临危不惧,勇于担当。当众将大都畏惧敌人追击不敢充当后卫之际,唯独他不愿退缩,不顾营中老亲弱子,留在大军后面充当后卫。
C.张宗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他在担任后卫时以少胜多,击败赤眉大军,回到长安又夜率锐卒袭击赤眉军,后转攻各堡垒,多次濒临死亡也毫不畏惧。
D.张宗数次平叛,功勋卓著。从建武八年到建武十六年,他先后率兵平定了青州和冀州聚集山泽的盗贼、颍川桑中盗贼、琅邪等地的盗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莽败,义兵起,宗乃率阳泉民三四百人起兵略地。
(2)宗引兵始发,而赤眉卒至,宗与战,却之,乃得归营,于是诸将服其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人年高目冥   冥:眼睛昏花
B.母常非之 非:批评
C.后重违母言 重:再次
D.而躬自减彻 躬:亲自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文中用在邓皇后的名前,以示尊敬。古时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常用。
B.从弟:文中指堂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此称呼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唐设太子博士等,后世沿置。
D.崩:文中指死,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此处可用 “崩殂、薨、不禄”替代。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⑵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
【小题4】根据第三段,概括邓皇后在临朝主政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②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遗,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选自《后汉书·李膺传》)
李膺恒以疾不送迎宾客,二十日乃一通客。唯陈仲弓③来,辄乘舆出门迎之。
膺居阳城时,门生在门下者,’恒有四五百人。膺每作一文出手,门下共争之,不得堕地。陈仲弓初令大儿元方来见,膺与言语讫,遣厨中食。元方喜,以为合意,当复得见焉。膺同县聂季宝,小家子,不敢见膺。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语膺。呼见,坐置砌下牛衣上。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卒如其言。
膺坐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时岁日,翊引杯曰:“正朝从小起。”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谁恨也?”膺乃叹曰:“汉其亡矣,汉其亡矣!夫善 人天地之纪,而多害之,何以存国?”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亢:高傲。  ②张让:东汉末年专权的宦官。  ③陈仲弓,即上文中的陈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B.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C.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D.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成六十组,叫作“六十花甲子”,常用来表示年、日的顺序。
B.龙门,古代身份高的人的府邸,“一世龙门”是指文人所崇仰的人物,后起的文人登门拜访,可称为“登龙门”。
C.“再拜”指第二次行礼,是古代一种容重的礼节;“再迁”指两次升迁。
D.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性格刚直高傲,他不喜欢交往,只是同郡的荀淑、陈仲弓作为师友。
B.李膺执法严厉,把藏匿于柱中的野王令张朔揪出,并依法处死。
C.李膺性格刚毅,被抓入狱,被拷打致死,妻子儿女流放边疆。
D.李膺品格高洁,即使朝廷纲纪败坏时,他仍能独自坚持节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
(2)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南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