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①,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②?”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③。其有放牛者,辄云属稚子,终无侵犯④。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正部郡,风威大行⑤。后考妖言不实论⑥。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⑦。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⑧。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以千数。⑨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⑩,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阅读示范
【小题1】读懂文意——依据传主生平,分层梳理文脉
【小题2】读懂句意——回扣所学知识,突破障碍词句
①宠风声大行     大行:
②在郡何以为   理:
③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清夷
④辄云属稚子,终无侵犯  以:
正部郡,风威大行 绳:
【小题3】⑥后考妖言不实论 坐:
⑦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压塞:
⑧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咨嗟:
⑨致奠以千数 醊:
⑩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旋踵:
真题演练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审美鉴赏之文化常识)(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5 06:0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方面:方向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 征:应验
C.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官吏初到任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视察政事
【小题2】对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验之事,合契若神
③机发吐丸,蟾蜍衔之   ④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对全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第二段文字主要是记叙。
B.张衡擅长机械制造的技巧,尤其在天文、气象、历法上颇有造诣,制造了地动仪。
C.文章重点介绍了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从材料、形状、外观、构造到工作原理和实践功效,由外到内,从大到小,面面俱到。
D.张衡在出任河间相期间,树立威信,整顿法令,捉拿惩治当地奸党,遭到许多豪右的忌恨。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禅字纪山,巴郡安汉人也。仕郡功曹,举善黜恶,为邦内所畏。察孝廉,州辟治中从事。

时刺史为人所上受纳臧赂,禅当传考,无它所赍,但持丧敛之具而已。及至,笞掠无算,五毒毕加,禅神意自若,辞对无变,事遂散释。车骑将军邓骘闻其名而辟焉,举茂才。时汉中蛮夷反畔,以禅为汉中太守。夷贼素闻其声,即时降服。迁左冯翊,入拜谏议大夫。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禅独离席举手大言日:“昔齐、鲁为夹谷之会,齐作侏儒之乐,仲尼诛之。又日:‘放郑声,远佞人。’帝王之庭,不宜设夷狄之技。”尚书陈忠劾奏禅日:“古者合欢之乐舞于堂,四夷之乐陈于门,故《诗》云‘以《雅》以《南》,《株》《任》《朱离》’。今掸国越流沙,逾县度,万里贡献,非郑、卫之声,佞人之比,而禅廷讪朝政,请劾禅下狱。”有诏勿收,左转为玄菟候城障尉,诏敢不之官上妻子从者名禅既行朝廷多讼之会北匈奴入辽东追拜禅辽东太守胡惮其威强退还数百里禅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晓慰之,单于随使还郡。禅于学行礼,为说道义以感化之。单于怀服,遗以胡中珍货而去。

及邓骘诛废,禅以故吏免。复为车骑将军阎显长史。顺帝即位,迁司隶校尉。明年,卒于官。子澄,有清名,官至汉中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敢不之官/上妻子从者名/禅既行朝廷/多讼之/会北匈奴人/辽东追拜禅/辽东太守胡/惮其威强/退还数百里/
B.诏/敢不之官/上妻子/从者名/禅既行朝廷多讼之/会北匈奴人辽东/追拜禅辽东太守/胡惮其威强退/还数百里/
C.诏敢不之官/上妻子/从者名禅/既行/朝廷多讼之/会北匈奴人/辽东追拜禅/辽东太守胡/惮其威强/退还数百里/
D.诏/敢不之官/上妻子从者名/禅既行/朝廷多讼之/会北匈奴人辽东/追拜禅辽东太守/胡惮其威强/退还数百里/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曹,古代官名,亦称功曹史,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要负责考察记录官员业绩,也属于较低级别的官吏。
B.左冯翊:行政区划名,汉时与京兆尹、右扶风并称三辅,也指官职,职权相当于左丞相。
C.汉中,古地名,指位于今陕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汉水流贯的区域。有“汉家发祥地”的美誉。
D.玄菟,是汉武帝灭卫氏朝鲜之后,在其地设立的一个郡,与乐浪郡、临屯郡和真番郡合称“汉四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禅祖籍是巴郡安汉,他最早是做本地郡里的功曹吏,重视善恶的奖惩,郡里人都很敬畏他,他被下面人举荐,做州里的治中从事。
B.陈禅特别有名声,后来他做了汉中太守到汉中时蛮夷反叛,因为蛮夷一向都听闻过他的名声,竟然因此而立即归顺降服。
C.陈禅勇于劝谏皇帝,他引述齐、鲁夹谷之会时孑L子据礼仪规矩斩杀有辱诸侯的侏儒故事,提出放弃奢靡的郑国音乐、远离奸佞之人的观点加以讽谏。
D.陈禅善于感化他人。在他担任辽东太守后,对于胡人,他先派吏卒去晓谕慰劳,并教单于行礼,被陈禅用道义感化的单于送胡地珍宝来馈赠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笞掠无算,五毒毕加,禅神意自若,辞对无变,事遂散释。
(2)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九年,行幸沛,诏问郡中诸侯行能。大守荐言般束修至行,为诸候师。帝闻而嘉之,乃赐般绶,钱百万,缯二百匹。永平元年,以国属沛,徙封居巢侯,复随诸侯就国。数年,扬州刺史观恂荐般在国口无择言,行无怨恶,宜蒙旌显。显宗嘉之。十年,征刘般行执金吾事,从至南阳,还为朝侯。明年,兼屯骑校尉。每行幸郡国,般常将长水胡骑从。帝曾欲置常平仓公卿议者多以为便般对以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帝乃止。是时下令禁民二业,又以郡国牛疫,通使区种增耕,而吏下检结,多失其实,百姓患之。

(节选自《后汉书·刘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曾欲置常平仓/公卿议者多以为便/般对/以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帝乃止
B.帝曾欲置常平仓/公卿议者多以为便/般对以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帝乃止
C.帝曾欲置常平仓/公卿议者多以为便/般对以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帝乃止
D.帝曾欲置常平仓/公卿议者多以为便/般对/以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帝乃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修,古代民间上下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文中指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表示敬意奉赠的礼物。
B.居巢侯,爵位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后来,刺史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D.郡国,一般的郡和诸侯王的封国统称为郡国。郡直属朝廷,国是诸侯王的封地,都是郡一级的行政区划,下辖县级单位,所以“郡”“国”并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驰诣阙上书 诣:往,到
B.绥御之方,其涂不一  涂:通“途”
C.方复求为交通 交通: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D.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高人:高超之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天资聪颖。他九岁时就能著文诵诗,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发现父亲先前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尽,于是就私自修改写作新国史,后来被人告发,囚系狱中。弟弟班超急驰至京都向皇上上书求情。皇上就召见了班固,并赦免了他。
C.班固眼光长远。当北单于要求与汉和亲时,有官员认为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用汉建立以来与匈奴的战与和为例,来说明接受和亲为上策。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因匈奴内部发生骚乱而返回。后来窦宪破败,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
【小题4】翻译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课内翻译: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恺字伯豫,以当袭父般爵,让与弟宪,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恺犹不出。积十余岁,至永元十年,有司复奏之,侍中贾逵因上书曰:“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恺,素行孝友,谦逊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惧非长克让之风,成含弘之化。前世扶阳侯韦玄成,近有陵阳侯丁鸿,并以高行洁身辞爵,未闻贬削,而皆登三事。今恺景仰前,有伯夷之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听宪嗣爵。遭事之宜,后不得以为。”乃征恺,拜为郎,稍迁侍中。
恺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论议引正,辞气高雅。旧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丧,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元初中,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为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时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诏下公卿,议者以为不便。恺独议曰:“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今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师,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尤宜尊重典礼,身先之。而议者不寻其端,至于牧守则云不宜,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不可得也。”太后从之。
时征西校尉任尚以奸利被征抵罪。尚曾副大将军邓骘,骘党护之,而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承望骘旨,不复先请,即独解尚臧锢,恺不肯与议。后尚书案其事,二府并受谴咎,朝廷以此称之。
安帝时,诏引恺拜太尉。视事三年,以疾乞骸骨,久乃许之。岁余,卒于家。
(取材于《后汉书·刘般传》)
(注)①三事:三公之位,这里指丞相;后文提及的“公卿”即三公九卿,是朝廷高官;“二千石”“刺史”指地位较高的州郡牧守级长官;“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员。②风行:风操品行。③岩穴:即岩穴之士,指隐士。④景:通“影”,影子。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恺景仰前 修:修长
B.后不得以为 比:比照
C.不得典城选举 选举:选拔举用(贤能)
D.身先之 以:用,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
有关部门上书请求撤除刘恺的封国,肃宗赞美刘恺的义行,特别优待宽容他
B.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
有关部门不肯体谅刘恺乐于为善的心理,因而依照平常的法规惩治了刘恺
C.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
刘恺性情纯厚古朴,推崇隐士,每逢征召举荐人才时,他一定优先推荐隐士
D.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
诏书制定长吏以下须守丧三年的法令,是为了崇尚教化、移风易俗,弘扬孝道。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贾逵上书引用孔子“礼让为国”的名言,列举韦玄成等人以高行洁身辞爵的事例,有力地驳斥了撤除刘恺封国的提议。
B.和帝认为国法的本意就在于推崇善举,助人完成美事,所以采纳贾逵建议,准许刘恺承袭其父的爵位,并任命他为郎。
C.汉旧制高级官员实行短丧制、不服三年丧,邓太后下诏长吏以下官员须服三年丧,后来经刘恺建议扩大到牧守级官员。
D.文章褒扬高行洁身的“礼让”,弘扬服三年丧的“孝道”,反映了犯法抵罪的“法治”情况,展现了当时的与一些社会风尚。
【小题4】刘恺的“风行”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