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①疾
顺风而呼,声非加也   形容词,______________
君有在腠理  名词,________________
天下之欲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动词,________________
虽乘奔御风,不以也   形容词,______________
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名词,________________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之   动词,________________
②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 动词,________________
是以人多以书余 动词,________________
大臣犯法,无所宽 动词,________________
汉人未可大兵权 动词,________________
乃以吴叔为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形容词,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1-02 10:4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闻者(清楚) 师焉,或不焉(或者)
B.声非加也(洪亮) 其人也远矣(超出)
C.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反省) 君子不齿(提及)
D.而学于师(羞耻) 舟楫者(借助)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 古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不如须臾之所学 师道之不传久矣!
C.皆出于此乎   今智乃反不能及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致千里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小题3】下列句式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何陋之有
D.不拘于时,学于余
【小题4】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都运用了排偶句式,又注重长短句结合,极富有文学韵味,又富于论辩色彩。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2

课文文言文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带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
B.积土成山,风雨兴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C.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学大遗
D.金就砺利 官盛近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②吞二周而诸侯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不相师   ⑤天下集响应    ⑥赢粮而从    ⑦其为也    ⑧养丧死无憾
A.①⑤⑥/②③/④⑦/⑧B.①⑤/②③⑧/④⑥/⑦
C.①⑤⑥/②③/④/⑦/⑧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小题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B.“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一种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的是后者。
C.中国古代对百姓的称呼有:黎庶、氓隶、苍生、小人、黔首等。“黎民”,指一般的民众;“氓”,多指对失去土地从外迁来的居民的称呼;“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D.贾谊《过秦论》中的“宇内”“四海”“八方”“六合”都是“天下”的意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劝学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政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
王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登高而招,臂非长也,而见者远
邻国之民不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天下之士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合从缔交,相与为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冰,水为之,而寒水 始皇既没,余威震殊俗
B.吾尝终日思矣   弃甲曳兵
C.积土成山,风雨兴 用亡郑以陪邻
D.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收天下之兵,聚咸阳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望矣    抬起脚后跟
B.善于物    借助
C.而闻者    清楚
D.士大夫之族  家族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
B.非能水也,绝江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C.皆出于此乎  今智乃反不能及
D.群聚而笑之  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中用“跂而望”不如“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虚心好学, 不需要借助外物、外在的帮助。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4】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