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有北郭骚①者,结罘罔②,捆蒲草,织萉屦③,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原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骚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焉。吾闻之,‘养其亲者,身伉④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⑤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⑥死,吾将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 

景公闻之,大骇,乘驲⑦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 

[注释]①北郭骚:春秋时齐国的隐士。北郭,姓;骚,名②罘罔:捕兽的网。③萉屦(fēi jù):麻鞋。④伉:当,承担。⑤笥(sì):苇或竹制的方形盛器。⑥国故:等于说“国难”,指国家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⑦驲: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小题1】北郭骚“踵”晏子之门,“乞所以养母”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养其亲者,身伉其难”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
B.奉养他的亲戚的人,这个人一定能承担灾难。
C.能奉养自己父母的人,他自身要能担当危难。
D.奉养自己亲人的人,应奋不顾身地承受灾难。
【小题3】北郭骚的朋友说:“北郭子为国故死。”他这样认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小题4】文中,晏子说了两句类似的话,第一句是“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第二句是“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说第一句话时宴子的感受是___________;说第二句话时宴子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0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取材于《说苑·卷八》)

(2)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1)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朝,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1)霸王:这里指霸主。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尊贤而士    下:居于……之下
B.故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因授以为相,而国大    治:治理
D.有不至 靡: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犹鸿鹄无羽翼也  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王也
B.有千里之望 中行氏欲无亡
C.今君有士,过八矣 遂出
D.一日三至不得见  于是相率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霸王者托于贤
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
B.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简主听了这些话,拒绝吃饭,叹息不已
C.明镜所以昭形也
明镜是用来清楚地反映形状的
D.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齐桓公一统天下,是因为他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士人啊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
(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小题5】以上两篇短文体现了赵简主和齐桓公的用人之道,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加以概括,并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②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③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甲!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④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乙。

⑤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

【小题1】为下列句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公也
A.到达   B.极、最    C. 至于   D.导致
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抑制    C.愿意 D.残忍
【小题2】填入文中甲 乙两处最贴切的虚词是( )。
A.焉 矣B.者 也C.邪 也D.哉 矣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谁可而为之 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B.先生以此听寡人也  犹小石小木在大山也(《秋水》)
C.忍所私行大义 以其无易之(《诸子喻山水》)
D.庖人调和弗敢食    扣舷歌之(《前赤壁赋》)
【小题4】对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B.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C.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D.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小题5】说明“善”字在以下语境中所指的具体内容。
⑴平公曰:“善。”
⑵国人称善焉。
【小题6】概括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杀之。子,人之所私也。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黄+享)(tūn),均为人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谁可而为之 君知难也
B.午非子子邪 今者有小人
C.而杀之     后无问津者
D.伤人刑     同予何人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小题5】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小题6】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
【小题7】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 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 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近知远,以今知 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知天下之寒, 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 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 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 断,不期乎馍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骐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者 入水求之。舟已行矣,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选自《吕氏春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堂下之阴 审:审察
B.使人先澭水 表:做标记
C.非相反也 务:追求
D.从其所者人水求之 契:符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或益寿民
B.贵近知远 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C.知天下之寒士   剑不行
D.契其舟 其子岂善游哉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惊而坏都舍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B.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人们期望好剑能斩断东西,不期望它是镆铘那样的名剑
C.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就是我掉下去的宝剑
D.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②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法不可用,一是为先王之法变了样,二是因为先王之法过时了。
B.制定法律,要依靠道家学派的学者,他们往往能够以远知近,以今知古。
C.古代七十一位帝王,都是根据他们所处时代的客观需要来制定法律的。
D.本文观点鲜明,论述逻辑严谨,破立结合,反映了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
【小题6】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文中讲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寓言故事。请分析三个故事分别论证了怎样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名号显矣,德行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能为魁土名人者,未尝有也。
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之,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C.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D.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D.百工,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吕氏春秋·劝学》也提倡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B.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吕氏春秋·劝学》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