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出。
B.前两则短文中的“仁义”,与第三则短文中的“善”,其内涵是一致的。
C.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诸侯国君接纳的原因。
D.孟子数落宋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宋能用“仁义”去劝说秦、楚二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12-28 12:1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于河内;河东凶亦。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河东凶亦 (2)谷不可食也
(3)涂有饿莩而不知(4)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移其于河内
B.之以桑
C.然而不
D.王无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B.孟子认为,君王不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还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暖,就可以实现王道,这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C.孟子认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 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其孝悌忠信 修:治理
C.可使制梃以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打击
D.汤桀 放:流放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河东亦然 (凶:洪水浩大,来势凶猛)
B.申之以孝之义 (悌:敬爱兄长)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
D.七十者帛食肉 (衣: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焉:①尽心耳矣;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
B.以:①斧斤时入山林; ②然后六合为家
C.之:①填然鼓; ②作《师说》以贻
D.于:①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②非銛钩戟长铩也
【小题3】对“河东凶亦然”中“然”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指河东凶。B.“然”指河内凶。
C.“然”指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D.“然”指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小题4】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画龙点睛的句子,体现了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不具备上述性质的一项是(    )
A.寡人之民不加多。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斯天下之民至焉。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小题5】翻译: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5

(1)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如“缘木求鱼”出自“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赤子之心”出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_________”出自“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2)下面是汪曾祺小说《岁寒三友》中的一段文字,请在画线处填上人名
_________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不像一般有残疾的人往往显得很凶狠。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3)从下面这段话可以看出祖父(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什么形象特点?请各用一个词概括。

“我说,从今以后,高家的子弟,不准再进洋学堂!听见了没有?”他说了又咳嗽。

“是,是。”觉新答应着,他惶恐地站在那里,祖父的每一句话打在他的头上,就像一个响雷。

 觉慧站在觉新的旁边,他的心情却跟觉新的完全不同。他虽然感到空气压迫人,但是他并不惶恐。他一点也不害怕。他在心里暗笑,他想:“纸糊的灯笼快要戳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名著中文段,回答问题。

那宝玉又听见她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来,便赌气向颈上摘下通灵玉来,咬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劳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宝玉见不破,便回身找东西来砸。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巴物件,有砸它的,不如来砸我。”二人闹着,紫鹃雪雁等忙来解劝。

“好姻缘”指什么?这次摔玉和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摔玉的原因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