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伸、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要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注]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太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般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有删节)

(注)曾西:曾参的孙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B.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C.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D.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译为“您”。
B.先子,泛指祖先。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人。
C.崩,古代以山的崩塌比喻天子和诸侯的死,从周代开始把帝王和诸侯的死称“崩”。
D.置邮:古代传递公文的方式,用马递送公文叫置,步行递送公文叫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管仲建立的功业是微不足道的。通过曾西对子路的尊敬、对管仲的不屑态度对比,侧面表达出对管仲辅佐齐桓公行霸道而没有行仁政的反对。
B.孟子认为文王施行德政是可以效法的。文王在商汤历经几代明君和良臣治理、占有天下臣民和土地的情形下,仅以百里见方之地起事创业靠的就是施行仁政。
C.孟子认为齐国推行仁政恰如其时。齐国现时的政治、经济已超越了夏商周三代最鼎盛的时期,不必关注土地和人口了,要顺应时势,实行仁政,解百姓于倒悬。
D.孟子通过对话提出自己行仁政的政治主张。他不推崇管仲和晏婴的治国之道,而肯定了文王的德政措施,希望齐国立即推行仁政,可以获得比古人多一倍的成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
(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7 05:47: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
B.罟不入洿池 数:数量
C.斧以时入山林   斤:斧子
D.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弃甲曳兵而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邻国民不加少 ②申之以孝悌
B.①弃甲曳兵走 ②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①河东凶亦 ②填鼓之,兵刃相接
D.①则移其民河东 ②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饥荒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借“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明了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争相逃跑的问题,就可以使自己的国民增多。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
D.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还要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使百姓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座序之教,申之以老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乐者,民亦乐其乐;优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齐景公间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②,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③。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④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②转附、朝舞:均为山名。③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④《徴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   蓄养B.涂有饿莩而不知    打开粮仓赈灾
C.于是始兴补不足   征发D.君何尤    喜欢、爱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七十衣帛食肉   昔齐景公问晏子B.河东凶亦   今也不
C.斧斤时入山林   乐天下D.树以桑   乐民乐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孟子以打仗打比方是向梁惠王说明“移民移票”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B.甲文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暴政。因此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了。
C.乙文人们要得不到别墅里居住游玩这种乐趣就埋怨君主,固然不对;但作为百姓的君主而不能与百姓一起欢乐,也同样不对。只有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才能拥有天下称王。
D.乙文孟子借晏子之言引用夏谚是为了批评一游一豫的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的做法,赞扬齐宣王的善纳忠言,广施仁政,成为蓄君。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小题。
(甲)司马牛①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丙)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注释)①司马牛: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魁的弟弟。桓魁因“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魁不是他哥哥。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貌。
【小题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牛既不认兄长,又愁自己不能成为君子,因此陷入愁苦忧虑之中。
B.孔子启发司马牛,君子不忧不惧,因为君子能经常反省自己并做到问心无愧。
C.子夏用“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开导司马牛,要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变故。
D.子夏以为,只要胸襟开阔,“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不必为孤独而担忧。
【小题2】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试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小题3】从(甲)中能看出司马牛为何内心忧惧?从(乙)(丙)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