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鱼虾而麋鹿
D.吾生之须臾
【小题3】选出对下列句式特点说明不当的一项(  )
A.凌万顷之茫然(宾语前置句)
B.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C.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D.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小题4】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二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三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三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0 11:09: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日 喻

苏 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①龠:古代竹制的管制乐器,像笛。

【小题1】“皆求道之过也”中“过”具体指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小题2】“北方之学没者”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
【小题3】下面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
A.“眇者”指双目失明的人,“没人”指善于游泳的人。
B.把盘当日或把烛当日在对太阳的认识上都有失偏颇。
C.引用孙武和子夏的话是为了论证“道可致二不可求”。
D.“致”指读书获得的知识,“求”指实践获得的知识。
【小题4】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得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得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而问客曰危 坐:端坐
B.顺流而也 东:东方
C.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轻易得到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苏子愀
渔樵江渚之上 何为其
A.两个“于”相同,两个“然”不同。B.两个“于”相同,两个“然”相同。
C.两个“于”不同,两个“然”相同。D.两个“于”不同,两个“然”不同。
【小题3】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不拘于时D.此非孟得之困于周郎者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
(3)细读全诗,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