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归崇敬,字正礼,苏州吴人。治礼家学,多识容典,擢明经。遭父丧,孝闻乡里。调国子直讲。天宝中,举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迁四门博士。有诏举才可宰百里者,复策高等,授左拾遗。肃宗次灵武,再迁起居郎、史馆修撰,修国史、仪注。以贫求解。未几,有事桥陵、建陵,召还参掌仪典。
代宗幸陕,召问得失,崇敬极陈:“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时百官朝朔望,皆服袴褶,崇敬非之,建言:“三代逮汉无其制,隋以来,始有服者,事不稽古,宜停。”诏可。时有方士巨彭祖建言:“唐家土德,请以四季月郊祀天地。”诏礼官儒者杂议。崇敬议:“《礼》以先立秋十八日祀皇帝,黄帝于五行为土。彭祖牵纬候说,事诡不经,不可用。”事皆施行。
大历初,充吊祭册立新罗使。海道风涛,舟几坏,众惊,谋以单舸载而免,答曰:“今共舟数十百人,我何忍独济哉?”少选,风息。先是,使外国多赍金帛,贸举所无,崇敬囊橐惟衾衣,东夷传其清德。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皇太子欲临国学行齿胄礼,崇敬以学与官名皆不正,乃建议: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祭酒、司业之名,非学官所宜。请以祭酒为太师氏,位三品;司业为左师、右师,位四品。有诏尚书省集百官议。皆以习俗久,制度难分明,国学非世官,不得名辟雍省、太师氏。大抵惮改作,故无施行者。
坐史给禀钱不实,贬饶州司马。德宗立,召还,复拜国子司业,稍迁翰林学士、充皇太子侍读。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缯帛,儒先以为荣。迁工部尚书,仍前职。
年老,以兵部尚书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宣。论撰数十篇。
(节选自《新唐书·归崇敬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B.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C.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D.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是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意思是通晓经学,考试时以通经的比例来决定等第。
B.朔望:即朔日和望日,也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古代每逢朔望常行朝谒之礼。
C.国子监:又称“太学”,在元、明、清三代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D.致仕:指的是交还官职,被迫辞官回家。一般致仕的年龄是七十岁,有疾患则会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崇敬科考优异,对策出众。他先是考中明经科,后又考中博通坟典科;其后两次对策,分别名列第一和高等,并因此几次得官。
B.归崇敬学识渊博,熟悉典制。桥陵、建陵有事,他参与掌管礼仪典章;方士巨彭祖建议在四季月郊祀天地,他据《礼》予以反驳。
C.归崇敬直言进谏,均被采纳。百官上朝时穿袴褶,他勇于批评并建议停止。他认为国子学的名称与官名都不正规,建议修改。
D.归崇敬临危不惧,义不独生。出使新罗,遇到风暴,船几乎被毁,众人打算用小船载他先走,他与大家同生共死,不愿独自偷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
(2)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缯帛,儒先以为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5 11: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禄山之乱,征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伐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候,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选自《旧唐书·高适传》)

(注释)①哥舒翰,唐代名将。
【小题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于梁、宋(客居)   张九皋深之(以……为奇)
B.于文雅(轻视) 禄山之乱(恰逢)
C.于上前(说坏话)   不足以其势(遏制)
D.而全蜀太平之人哉(受困)   食邑皆还(封存)
【小题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适拂袖去   小学大遗
B.征翰讨禄山青, 取之
C.气质自高   能精诚致魂魄
D.适陈江东利害 我欲之梦吴越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句
(1)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2)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
【小题4】断句
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小题5】阅读全文,概括能体现高适“窥察洞明”的三件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周乱,以为偏将。与宋金刚袭破(唐)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金刚败奔突厥,敬德合余众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耶?”

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勣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杀数十人,众益进。伏发,大破之。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玄武门之变后)王为皇太子。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太宗不怿,罢,召让曰:“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悔可及乎!”敬德顿首谢。

显庆三年卒,年七十四。谥“忠武”。

 (选自《新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翼王出,率兵还战  翼:掩护
B.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   略:攻打
C.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     班:排列
D.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 怪:怪罪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尉迟敬德作战勇猛,曾打败过唐军。归顺秦王后有人怀疑他谋反,将他抓了起来,要杀他。秦王不仅下令放了他,还送给他一些金银。
B.尉迟敬德将隐太子收买自己的事告诉了秦王,秦王断定对方不会就此罢休。果然后来又发生了尉迟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诬陷等事情。
C.尉迟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时为了座次而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十分不满,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
D.这篇文章通过救王驾、擒王琬、拒收买、闹御宴等情节,多角度来表现人物性格,将尉迟敬德这一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活。
【小题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
(2)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姜公辅,爱州日南人。第进士,补校书郎,以制策异等授右拾遗,为翰林学士。岁满当迁,上书以母老赖禄而养,求兼京兆户曹参军事。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
朱滔助田悦也,以蜜裹书间道邀朱泚,太原马燧获之,泚不知也,召还京师。公辅谏曰:“陛下若不能坦怀待泚,不如诛之,养虎无自诒害。”不从。俄而泾师乱,帝自苑门出,公辅叩马谏曰:“泚尝帅泾原,得士心,向以滔叛夺之兵,居常怫郁不自聊,请驰骑捕取以从,无为群凶得之。”帝仓卒不及听。既行,欲驻凤翔倚张镒。公辅曰:“镒虽信臣,然文吏也,所领皆朱泚部曲,渔阳突骑,泚若立,泾军且有变,非万全策也。”帝遂之奉天。不数日,凤翔果乱,杀镒。帝在奉天,有言泚反者,请为守备。卢杞曰:“泚忠正笃实,奈何言其叛,伤大臣心!请百口保之。”帝知群臣多劝泚奉迎乘舆者,乃诏诸道兵距城一舍止。公辅曰:“王者不严羽卫,无以重威灵。今禁旅单寡而士马处外,为陛下危之。”帝曰:“善。”悉内诸军。泚兵果至,如所言,乃擢公辅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帝怒,谓翰林学士陆贽曰:“唐安之葬,不欲事茔垅,令累甓为浮图,费甚寡约,不容宰相关预,苟欲指朕过尔!”贽曰:“公辅官谏议,职宰相,献替固其分。本立辅臣,朝夕纳诲,微而弼之,乃其所也。”帝曰:“不然,朕以公辅才不足以相,而又自求解,朕既许之,内知且罢,故卖直售名尔”遂下迁太子左庶子,以母丧解。复为右庶子。
(选自《新唐书》列传七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B.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C.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D.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翰林学士: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
B.乘舆者:皇帝。“乘舆”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或皇帝所用的器物。
C.一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就是“三十里”的意思。
D.浮图:初为佛与佛教徒的称呼,后又指称佛教建筑,逐渐也指称一般的高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姜公辅很有才华。姜公辅在回答皇帝的策问时表现十分突出,每次进见向皇帝汇报事情都详细透彻,很得皇帝的器重。
B.姜公辅敢于直谏。虽然姜公辅进谏,皇帝都不听从,但他之后遇事依然坚持提出谏言,以致因公主丧葬之事触怒皇帝而被降职。
C.姜公辅有先见之明。泾师叛乱,皇帝仓皇出征,想到凤翔驻扎依靠张镒,姜公辅认为这不是万全之策,之后凤翔果然叛乱,张镒被杀。
D.姜公辅很有主见。皇帝在奉天的时候,有传闻说朱泚反叛,卢杞等大臣认为传言不实,姜公辅不人云亦云,建议皇上做好部署,防患于未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若不能坦怀待泚,不如诛之,养虎无自诒害。
(2)本立辅臣,朝夕纳诲,微而弼之,乃其所也。

同类题4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吏诬诉, 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时越王兵败, 支党余两千人论死, 仁杰疏曰:“此皆非本恶, 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民为立祠。突厥入赵、定,时民多胁从于贼,贼已去,惧诛,逃匿。仁杰上疏曰:“愿赦河北,一不问罪。”诏可。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初,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故卒复唐嗣。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仁杰谏曰:“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后由是罢役。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有诏原之——原:追究根源B.郡人勒碑以颂——勒:刻
C.故卒复唐嗣——卒:最终D.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失:耽误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平恕忠直的一组是
①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   ②仁杰奏不应死
③此皆非本恶, 诖误至此 ④驱民保城,修守具
⑤愿赦河北,一不问罪 ⑥既失农时,是为弃本
A.①⑤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B.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C.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D.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狄仁杰体恤百姓,契丹攻陷冀州,他坚持让百姓回家种田:武则天想造佛像,他以误农时、弃根本为由加以劝阻。
B.狄仁杰敢于直言劝谏。权善才、范怀义误用斧头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很生气,要杀他们,狄仁杰上奏直谏,高宗免去二人的死罪。
C.狄仁杰忠于唐室,在立太子的关键问题上,他用招募勇士这件事把武三思和庐陵王做了对比,让武则天明白了人心所向。
D.狄仁杰能力出众,黜陟使阎立本惊异他的才干,推荐他做大理丞,他一年就决断了大量积压的案件,受到人们称赞。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②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