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归崇敬,字正礼,苏州吴人。治礼家学,多识容典,擢明经。遭父丧,孝闻乡里。调国子直讲。天宝中,举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迁四门博士。有诏举才可宰百里者,复策高等,授左拾遗。肃宗次灵武,再迁起居郎、史馆修撰,修国史、仪注。以贫求解。未几,有事桥陵、建陵,召还参掌仪典。
代宗幸陕,召问得失,崇敬极陈:“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时百官朝朔望,皆服袴褶,崇敬非之,建言:“三代逮汉无其制,隋以来,始有服者,事不稽古,宜停。”诏可。时有方士巨彭祖建言:“唐家土德,请以四季月郊祀天地。”诏礼官儒者杂议。崇敬议:“《礼》以先立秋十八日祀皇帝,黄帝于五行为土。彭祖牵纬候说,事诡不经,不可用。”事皆施行。
大历初,充吊祭册立新罗使。海道风涛,舟几坏,众惊,谋以单舸载而免,答曰:“今共舟数十百人,我何忍独济哉?”少选,风息。先是,使外国多赍金帛,贸举所无,崇敬囊橐惟衾衣,东夷传其清德。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皇太子欲临国学行齿胄礼,崇敬以学与官名皆不正,乃建议: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祭酒、司业之名,非学官所宜。请以祭酒为太师氏,位三品;司业为左师、右师,位四品。有诏尚书省集百官议。皆以习俗久,制度难分明,国学非世官,不得名辟雍省、太师氏。大抵惮改作,故无施行者。
坐史给禀钱不实,贬饶州司马。德宗立,召还,复拜国子司业,稍迁翰林学士、充皇太子侍读。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缯帛,儒先以为荣。迁工部尚书,仍前职。
年老,以兵部尚书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宣。论撰数十篇。
(节选自《新唐书·归崇敬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B.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C.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D.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是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意思是通晓经学,考试时以通经的比例来决定等第。
B.朔望:即朔日和望日,也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古代每逢朔望常行朝谒之礼。
C.国子监:又称“太学”,在元、明、清三代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D.致仕:指的是交还官职,被迫辞官回家。一般致仕的年龄是七十岁,有疾患则会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崇敬科考优异,对策出众。他先是考中明经科,后又考中博通坟典科;其后两次对策,分别名列第一和高等,并因此几次得官。
B.归崇敬学识渊博,熟悉典制。桥陵、建陵有事,他参与掌管礼仪典章;方士巨彭祖建议在四季月郊祀天地,他据《礼》予以反驳。
C.归崇敬直言进谏,均被采纳。百官上朝时穿袴褶,他勇于批评并建议停止。他认为国子学的名称与官名都不正规,建议修改。
D.归崇敬临危不惧,义不独生。出使新罗,遇到风暴,船几乎被毁,众人打算用小船载他先走,他与大家同生共死,不愿独自偷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
(2)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缯帛,儒先以为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5 11: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蓍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啼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順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萁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厌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黃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则顺伏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则顺伏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则顺伏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则顺伏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是科举考试录取考选进士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可追“赠”。
D.“谥号”是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他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职
B.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进谏。他针对给公主造道观而劳民伤财一事两次进谏;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C.魏知古忠于朝廷,敢于揭发。魏知古得知窦怀贞等将阴谋乱国,就秘密地揭发了他们的阴谋,终使窦怀贞被杀,他被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D.魏知古深受赏识,屡受封赏。他先因皇上赞赏他耿直而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在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2)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岁歉馑,其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或问之,答曰:"四方病饥,独能饱乎?"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召为吏部郎中。逾月,拜御史中丞。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马不避者,即时搒死。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闻,可乎?"公绰曰:"臣不当奏。在市死,职金吾;在坊死,职左右巡使。"帝乃解。以母丧去官。服除,为刑部侍郎,改礼部尚书,以家讳换左丞。俄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至邓,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坏法,法亡。"诛舞文者。太和四年,为河东节度。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钧。北虏遣梅禄将军李畅以马万匹来市,所过皆厚劳,饬兵以防袭夺。至太原,公绰独使牙将单骑劳问,待以至意,辟牙门,令译官引谒,宴不加常。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 以病乞代,授兵部尚书,不任朝请。忽顾左右召故吏韦长,众谓属诿以家事。及长至,乃曰:"为我白宰相,徐州专杀李听亲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复语,后二日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保,谥曰元。
(节选自《新唐书卷 列传第八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
B.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
C.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
D.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策,是唐朝中后期北衙禁军的主力,负责保卫京师、宿卫宫廷及行征伐事。
B.服除,父母死后守孝三年,期满除服谓之“服除”,又称“服阕”“服丧”。
C.家讳,指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与“国讳”相对,也叫“私讳”。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公绰为官清廉。遇荒年歉收,他家虽然丰衣足食,但他说百姓受苦挨饿,自己不能独自饱食,每餐饭不超过一碗,直到丰年才恢复正常。
B.柳公绰正直耿介。他任京兆尹时处死了一名神策军校,皇上恼怒他擅自杀人,他据理力争,说这是自己的职责,最终使皇上平息了怒气。
C.柳公绰谨守礼法。邓县有两个县吏分别因受贿和舞文弄法而被关押,他认为破坏法律比触犯法律的罪行更为严重,所以杀掉了舞文弄法者。
D.柳公绰忠心为国。他临终前命人召来原来的部下韦长,大家都认为他要托付家事,他却一心想着徐州乱局,嘱咐韦长将他的建议转达给宰相。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
(2)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淄青郓招讨使、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纯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酰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注】①狃,因袭,拘泥。②酰,同“耽”,沉溺,此处指毒酒。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B.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C.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D.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 “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C.“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就指礼服。
D.“商贾”是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玄佐倜傥不羁,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B.刘玄佐平叛立功,获得尊宠。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检校兵部尚书等职,打败李希烈,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他忠于朝廷;他母亲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他奉行唯谨。
D.刘玄佐驭下不严,结局可悲。他不严格管理军队,结果他的士兵常常犯法乱纪;他对干儿子过分宠信,结果被其用酒鸩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
(2)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

同类题5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狄仁傑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仁傑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傑坚坐读书。吏责之,仁傑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傑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仁傑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傑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仁傑,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傑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傑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嘱仁傑令出,仁傑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供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居数日,授仁傑侍御史。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傑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傑奏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繇是朝廷肃然。

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傑为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仁傑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罢之。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B.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D.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黄卷:书籍;记录官吏功过,考核能否称职的专门文书;道书或佛经。本文中的“黄卷”指的就是道书。
B.明经:通晓经术,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科举的科目之一,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C.高宗:庙号,即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本文中的“高宗”指的是唐高宗李治。
D.象魏:古代宫廷外的一对高建筑,用以悬示法令,又称“阙”“观”或“魏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傑友爱同仁。并州同府法曹郑崇质将出使远地,但其母亲年迈且身有疾病,狄仁傑便请求代他出使。
B.狄仁傑直言劝谏。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昭陵柏树,高宗要诛杀他,狄仁傑认为他罪不至死,直言劝谏,终使权善才免去死罪。
C.狄仁傑刚正不阿。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专权,朝廷慑惧,狄仁傑上奏弹劾他,且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因此得罪了王本立。
D.狄仁傑体恤百姓。皇帝要去汾阳宫,并州长史李冲玄担心皇上途径妒女祠会招致灾祸,就征发百姓另辟道路,狄仁傑听说后立即下令停止这件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2)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