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庭芳
苏轼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三十三年,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小题1】上阕写出了苏轼怎样的人生境况?
【小题2】请赏析词中“巉巉”的表达效果。
【小题3】下阕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28 04:05: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净因院画记

苏 轼

①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②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③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文同,字与可,时著名画家,作者表兄。②厌:满足。③方丈: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

【小题1】苏轼,字___________,高中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
【小题3】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
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磲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吆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汝之乎(______________) (2)至夜月明(______________)
(3)空中而多窍(______________) (4)与之噌吰者相应(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涵淡澎湃为此也 勿以恶小为之,勿以善小不为
B.得双石于潭上,扣聆之   余固笑不信也
C.吾恂恂起 以三矢赐庄告之
D.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不含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小题6】简答题。
(1)从三个方面分析作者认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2)文中标明了四处“笑”,对这四处笑进行分析为:鹳鹤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苏轼三笑表现他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放鹤亭记

宋•苏轼

⑴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⑵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⑶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⑷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解释加点词
亭于其上     ②当其缺
宾佐僚吏     ④未可与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故之曰“放鹤亭”B.然卫懿公好鹤则其国
C.啄苍苔而白石D.梁君臣之首
【小题3】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暮则傃东山而归
B.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C.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D.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小题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②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小题5】第(3)段作者通过酒与鹤、国君与隐者的对比以及四者之间的搭配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