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论子胥种蠡

宋·苏轼

越既灭吴,范蠡以为句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逸乐,乃其私徒属浮海而行,至于齐。以书遗大夫种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可以去矣!”

苏子曰:范蠡知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夫好货,天下之贱士也,以蠡之贤,岂聚敛积财者?何至耕于海滨,父子力作以营千金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岂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使句践有大度,能始终用蠡,蠡亦非清净无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鸟喙也”。鲁仲连既退秦军,平原君欲封连,以千金为寿。笑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遂去,终身不复见,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其富贵而于人,宁贫贱而轻世志焉!”使范蠡之去如鲁连,则去圣人不远矣。

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子胥、种、蠡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句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言也,如宫之奇、泄冶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子复雠,礼也。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怒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籍馆、阖闾与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句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三子之见诬,故为之言。

(选自《东坡志林论古》)

(注)①种蠡:越国大夫文种、范蠡。②句践:越国国君勾践。公元前494年,勾践射伤吴王阖闾,阖闾重伤死后,夫差即位。勾践听闻夫差日夜练兵,欲报父仇,便不听范蠡的劝阻,想先发制人,范蠡便不再劝谏。之后勾践遭遇兵败,退守会稽。③泄冶:春秋时期陈国大夫。④不受诛:罪不当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蠡知其君而已 相:仔细看
B.吾与其富贵而于人   诎:同“屈”,屈服
C.宁贫贱而轻世志焉   肆:延伸,扩张
D.即欲以天下土 律:使……效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可共逸乐   紫青缭白,外天际
B.乃其私徒属浮海而行   勇气闻于诸侯
C.为人臣交浅言也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
D.如宫之奇、泄冶可耳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驳斥了扬雄对范蠡、文种、伍子胥三人的评价,认为扬雄之见鄙陋无知,不值得辩论,但是不忍心这人被诬陷,所以写文驳斥。
B.鲁仲连对平原君的千金封赏分文未取,认为真正的士所崇尚的是替人排忧解难但不求索取的精神,相比之下,作者认为范蠡的道不足。
C.作者认为“三谏而去”的古语并非适用于每个人臣,要看人臣与国家的关系,伍子胥是吴国宗臣,与吴国休戚相关,所以“百谏不听,继之以死”是可以的。
D.本文是一篇史论,主要运用了史实对比的论证方法:将范蠡与鲁仲连进行对比,将宫之奇、泄冶、孔子与伍子胥进行对比,充分地驳斥了扬雄的说法。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
何 至 耕 于 海 滨 父 子 力 作 以 营 千 金 屡 散 而 复 积 此 何 为 者 哉 岂 非 才 有 余 而 道 不 足 故 功 成 名 遂 身 退 而 心 终 不 能 自 放 者 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恕之,雄独非人子乎?
(2)句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5 11:44: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乙)苏洵《六国论》(节选)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丙)苏轼《六国论》(节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此皆奸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之存,而秦之所以之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楚之精英 精英:优秀的人才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C.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礼待
D.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条理:治理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日削月割,以趋
B.几世几年,剽掠势弱于秦
C.秦人视,亦不甚惜 国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为君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小题3】下列对以上文字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段文字从文体上来看都是史论,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从语言来看,都是整散结合,只是甲文语言华丽,整句多,乙文语言严谨,散句多。
B.杜牧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统治者不爱护自己的百姓: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赂秦”。
C.杜牧将阿房宫建时的盛况与百姓的生活作比,极写秦王朝的荒淫奢侈:苏洵则将“六国”与“秦”作比,将“六国”与“宋”作比,事实上就是为了证明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辽和西夏,宋朝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D.《阿房宫赋》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要求当时的唐朝统治者节俭爱民:苏洵在《六国论》中抨击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而苏轼的《六国论》则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士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巉(chn)岩:险峻的山岩。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③冯夷:水神名。④玄裳缟衣:玄,黑色;缟,白色丝织品;裳,下裙;衣,上衣。⑤畴(chóu)昔:往昔,从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客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B.顾所得酒乎     安:哪里
C.掠予舟而西也     西:西方
D.道士笑 顾:回头看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B.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D.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交代了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做的准备。
B.第三段中的“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态;《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消沉和虚无的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满庭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 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②摐摐:形容雨声。③残:残灯。④逢逢:形容鼓声。
【小题1】下列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词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
B.上片的“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上片的“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
D.下片的“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既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
E.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小题2】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清献公神道碑

苏轼

①故太子少师清献赵公,既薨之三年,其子除丧来告于朝曰:“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无名与文,无以昭示来世,敢以请。”天子曰:“嘻,兹予先正,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士如晋叔向。”乃以爱直名其碑,而又命臣轼为之文。

②公讳抃,字阅道。少孤且贫,刻意力学,中景祐元年进士乙科。为武安军节度推官。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公独曰:“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卒免死。一府皆服。阅岁,徙通判宜州。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公使医疗之,得不瘐死。会赦以免。公爱人之周,类如此。

③公得虔州,地远而民好讼,人谓公不乐。公欣然过家上冢而去。既至,遇吏民简易,严而不苛,悉召诸县令告之:“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④神宗即位,召知谏院。曾公亮为翰林学士,未识公,而以台官荐,召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京师号公铁面御史。其言常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排而绝之,后乃无患;君子不幸而有诖误,当保持爱惜,以成就其德。故言事虽切,而人不厌。

⑤吴充、鞠真卿发礼院吏代书事,吏以赎论,而充、真卿皆出知军。吕景初、马遵、吴中复弹奏梁适,适以罢相,而景初等随亦被逐。先是吕秦出守徐,蔡襄守泉,吴奎守寿,韩绛守河阳。已而欧阳修乞蔡,贾黯乞荆南。公皆力言其非是。公即上言:“近日正人贤士,纷纷引去,忧国之士,为之寒心,侍从之贤,如修辈无几。今皆欲请郡者,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伤之者众耳。”修等由此不去,一时名臣赖之以安。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卒有杀人死者(________)  (2)纷纷去(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以惠术民如郑子产(    )  A.纷乱    B.打扰    C.驯服   D.安抚
(2)免死(    )    A.士兵    B.死亡   C.终于    D.突然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B.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C.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D.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
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
【小题5】第⑤段,“公即上言”时的心情是(  )
A.痛心疾首B.忧心忡忡C.愤恨不平D.怒不可遏
【小题6】皇上“以爱直名其碑”,赵抃的“爱”与“直”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