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旅文

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早,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③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胡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悲兮!道傍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注)①(yì):掩埋、埋葬。②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五岁因弹劾宦官刘瑾被谪贵州龙场驿丞。③翳(yì):语气助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早,遣人之 觇:巡视
B.古者去其乡   重:重视
C.夫冒霜露 冲:对着
D.亦遽然奄忽也   奄忽:死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尔犹彼也  愿车马衣轻裘朋友共
B.而益尔子与仆乎 斧斤时入山林
C.宜欣然就道  亦若是已矣
D.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今君亡赵走燕
【小题3】下列时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吏目三人从京城来到千里之外的龙场。三人与作者素未谋面,但他们相继意外死去,这让同在龙场的作者十分悲恸。
B.童仆起初不愿去埋葬吏目三人,后经作者劝说,终于同意了,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滋味。
C.作者写作本文,旨在批判那些为了区区“五斗米”而丢掉身家性命的官员,奉劝为官的要洁身自好。言语中不无讥讽之意。
D.本文是一篇祭文,最后的“歌”运用骚体形式,一歌、再歌来解脱死者和生者的悲哀。句法参差,宣泄了追悼、安慰之意。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
(2)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小题5】用“/”给下面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0 10:40: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春,字仁仲,巴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屡迁翰林学士。正德六年擢吏部右侍耶,进左。八年代傅珪为礼部尚书。淮王祐棨、郑王祐檡皆由旁支袭封,而祐棨称其本生为考,祐檡并被追封入庙。交城王秉杋由镇国将军嗣爵,而进其妹为县主。春皆据礼驳之,遂著为例。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遣其徒二人还乌思藏①,请给国师诰命②如大乘法王例,岁时入贡,且得赍茶以行。春持不可。帝命再议,春执奏曰:“乌思藏远在西方,性极顽犷。虽设四王抚化,其来贡必有节制,使不为边患。若许其赍茶,给之诰敕,万一假上旨以诱羌人,妄有请乞,不从失异俗心,从之则滋害。”奏上,罢赍茶,卒与诰命。春又奏:“西番俗信佛教,故祖宗承前代旧,设立乌思藏诸司,及陕西洮、岷,四川松潘诸寺,令化导番人,许之朝贡。贡期、人数皆有定制。比缘诸番僻远,莫辨真伪。中国逃亡罪人,习其语言,窜身在内,又多创寺请额。番贡日增,宴赏繁费,乞严其期限,酌定人数,每寺给勘合③十道,缘边兵备存勘合底簿,比对相同,方许起送。并禁自后不得滥营寺宇。”报可。春掌礼三年,慎守彝典④。宗藩请封、请婚及文武大臣祭葬、赠谥,多所裁正。遭忧,服阕起南京吏部尚书。寻以礼部尚书专典诰敕,掌詹事府事。十六年卒。赠太子大保,谥文简。刘氏世以科第显。春父规,御史。弟台,云南参政。子彭年,巡抚贵州右副都御史。彭年子起宗,辽东苑马寺卿。起宗子世赏,广东左布政使。台子鹤年,云南布政使,以清誉闻。鹤年孙世曾,巡抚云南右副都御史,有征缅功。皆由进士。
(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二》)
【注】①乌思藏:元代设在今西藏地区的政区。②诰命: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③勘合:验对符合的文书凭证。④彝典:常典、旧典、旧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祟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
B.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
C.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
D.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我国古代多以年号纪年,此法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吏部为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其长官称作吏部尚书。
C.服阕的意思是服装缺乏,“阕”通“缺”,文中之意为刘春赴任南京吏部尚书,却无一套好衣服,所以内心忧虑。
D.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叫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春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淮王、郑王、交城王欲僭越礼制获取封号,均被刘春依据礼法予以驳斥,并被朝廷记录下来作为定例。
B.刘春忠君爱国,大胆进谏。面对西僧的不正当要求,刘春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极力反对,陈述利弊,忠心可见。
C.刘春行事谨慎,恪守旧典。刘春掌管礼部,对于受封的皇族要求赏赐,请求赐婚,以及文武大臣的祭葬、赠谥,他都按礼制裁决。
D.刘春家族子弟读书勤奋,世代以科举扬名。刘规、刘春、刘彭年等皆为进士,均身居高位,战功卓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奏上,罢赍茶,卒与诰命。
(2)台子鹤年,云南布政使,以清誉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芋老人传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注)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一,再进,生为之饱   器:器重
B.书生甲第为相国 用:由于
C.闻甲落魄,笑不,交以绝 顾:顾念
D.于是芋老人之名大 著:显著,显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B.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C.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D.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2)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

同类题4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进士。英宗北狩,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捽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杀之。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明年冬,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莩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五万余人。
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共荐竑堪大用。帝曰:“古人君梦卜求贤,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即召竑为兵部尚书,命竑简阅十二营军士。竑以择兵不若择将,共奏罢营职八十余人 ,而慎简材武补之。
后引疾求退 ,居家二十年,弘治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明史》)
注①狩:巡行、巡视 ②捽:揪,抓。 ③坌:聚积,合。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B.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C.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D.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C.“授”“迁”“补”“擢”等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拜”“除”是授予官职,“升”“陟”“右迁”是提升职务的,而“调”“转”“徙”是关于调动官职的。
D.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B.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郕王执掌了政权以后,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非常嚣张,飞扬跋扈,毫无收敛,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C.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凤阳等地出现了灾情,他冲破阻力,挽救老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D.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莩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
(2)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