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周果讼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凡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委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
(3)乡人曰:“囚耳,乌足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5 01:18: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夜航船序

〔明〕张 岱

①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②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③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穀、徐夫人之类是也。”

④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是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人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⑤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⑥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

【小题1】作者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的原因是。
【小题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少见世面的粗俗的人,其学问是事先记忆准备而成的。
B.当时的人们把那些能毫无差错地背诵一大堆人名的人就当作是博学才子,作者认为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
C.作者认为其实忘记一些古人的姓名,对于学问是没有任何妨碍的。
D.本文反对不切实际的无用之学,提倡对“有关文理”的知识要认真记取。
【小题4】作者讲述了一僧和一士同宿夜航船的故事的目的是。
【小题5】序文,一般是交代成书经过,写作目的或命名缘由的,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序文,寥寥数语,言简意深。作者将书命名为《夜航船》的原因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体,书法遂工。髫年,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

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赡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为杭倅(cuì)。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之澶濮(chán pú)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道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连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zh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适,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皆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四学士相随斥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

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老境庶几,不欲作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选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B.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C.于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D.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三省六部制度中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祭祀、学校、科举考试、官员选用等,苏轼任的礼部郎中是礼部属官。
B.出,由京城调任地方,与《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的“出”同义。
C.谢表,臣下感谢君主的奏章,宋朝凡官员升迁除授、谪降贬官爵追赠等,均有谢表。
D.岭外,又称“岭表”“岭南”,为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明允、苏子瞻、苏子由、欧阳永叔、王介甫均名列“唐宋八家”,称其字而不称其名,表明了作者的尊敬之意。
B.苏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和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的悲伤。
C.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最终遭受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子由上奏章揭发了元丰年间的大臣章惇等人的奸恶事实。
D.苏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子瞻到许州养老,但种种原因苏子瞻没有到达许州,最终返居阳羡,不久便病逝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2)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教头误入白虎堂
再说林冲每日和智深吃酒,把这件事不记心了。那一日,两个同行到阅武坊巷口,见一条大汉,头戴一顶抓角儿头巾,穿一领旧战袍,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着个草标儿,立在街上,口里自言自语说道:“不遇识者,屈沉了我这口宝刀。”林冲也不理会,只顾和智深说着话走。那汉又跟在背后道:“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林冲只顾和智深走着,说得入港,那汉又在背后说道:“偌大一个东京,没一个识得军器的。”林冲听的说,回过头来,那汉飕的把那口刀掣将出来,明晃晃的夺人眼目。林冲合当有事,猛可地道:“将来看。”那汉递将过来,林冲接在手内。
林冲看了,吃了一惊,失口道:“好刀!你要卖几钱?”那汉道:“索价三千贯,实价二千贯。”林冲道:“值是值二千贯,只没个识主。你若一千贯肯时,我买你的。”那汉道:“我急要些钱使,你若端的要时,饶你五百贯,实要一千五百贯。”林冲道:“只是一千贯,我便买了。”那汉叹口气道:“金子做生铁卖了!罢,罢!一文也不要少了我的。”林冲道:“跟我来家中取钱还你。”回身却与智深道:“师兄,且在茶房里少待,小弟便来。”智深道:“洒家且回去,明日再相见。”
林冲别了智深,自引了卖刀的那汉,到家去取钱与他,就问那汉道:“你这口刀那里得来?”那汉道:“小人祖上留下。因为家道消乏,没奈何,将出来卖了。”林冲道:“你祖上是谁?”那汉道:“若说时,辱没杀人!”林冲再也不问。那汉得了银两,自去了。林冲把这口刀翻来覆去看了一回,喝彩道:“端的好把刀!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林冲当晚不落手看了一晚,夜间挂在壁上。未等天明,又去看那刀。
次日,巳牌时分,只听得门首有两个承局叫道:“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林冲听得说道:“又是甚么多口的报知了。”两个承局催得林冲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随这两个承局来。林冲道:“我在府中不认的你。”两个人说道:“小人新近参随。”却早来到府前,进得到厅前。林冲立住了脚,两个又道:“太尉在里面后堂内坐地。”转入屏风至后堂,又不见太尉。林冲又住了脚,两个又道:“太尉直在里面等你,叫引教头进来。”又过了两三重门,到一个去处,一周遭都是绿栏杆。两个又引林冲到堂前,说道:“教头,你只在此少待,等我入去禀太尉。”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道:“白虎节堂”。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急待回身,只听的靴履响、脚步鸣,一个人从外面入来。林冲看时,不是别人,却是本管高太尉。
林冲见了,执刀向前声喏。太尉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有人对我说,你两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林冲躬身禀道:“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林冲,将刀来比看。”太尉喝道:“承局在那里?”林冲道:“他两个已投堂里去了。”太尉道:“胡说!甚么承局,敢进我府堂里去!左右与我拿下这厮!”说犹未了,傍边耳房里走出二十余人,把林冲横推倒拽,恰似皂雕追紫燕,浑如猛虎啖羊羔。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叫左右把林冲推下。
(节选自《水浒传》第六回,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前情简介)林冲带着夫人到大相国寺去上香,路上遇到鲁智深并与之结为好友,夫人待在大殿上,殿帅府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见其美貌,便欲霸占,被闻讯赶来的林冲与鲁智深制止。后高衙内与林冲的好友陆谦等人勾结,三番五次设计强行霸占林夫人,但都未得逞。最后高俅设下毒计,让人假扮卖刀人设法将宝刀卖给林冲。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有很多暗示性的伏笔文字。比如一开头便说林冲“把这件事不记心了”,实际上就是在暗示读者要注意下文出现的事情同“这件事”有关。
B.林冲对宝刀从来就有很大的兴趣。他没听到卖刀人前面说的两句话,是因为正和好朋友说话;一旦听见了卖刀人的话,他就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宝刀上。
C.林冲为人忠厚老实,轻信别人。尽管卖刀人一再表示要将刀卖给林冲,还降低价格,又不敢正面回答林冲关于其家世的问题,林冲对他仍未有丝毫怀疑。
D.林冲有一股好胜心理。他买了宝刀之后“不落手看了一晚”,就是因为高俅不让他看宝刀,因而想用这把宝刀同高俅慢慢比试,试图争一口气,比赢高俅。
【小题2】根据本节内容,分析林冲有哪些性格特点。
【小题3】根据本节内容和你课外对《水浒传》的阅读和了解,分析林冲买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