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感遇(其三十五)

陈子昂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跟随乔知之西北远征叛乱的突厥同罗、仆固各部时。②贵公子: 据《旧唐书》载“其家世富豪,子昂独苦节读书”,此处指诗人自己。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诗人自述出身、志向,坦率真切,为下文的叙事和抒情做了铺垫。
B.“西”与“北”,方位相对,点明诗人为报国而奔走于征程辽远的边塞。
C.结尾两句写虽边祸已除,旧事成尘,但统治者仍需总结沉痛的历史教训。
D.整首诗紧扣时事,直抒胸臆,叙述自己从军的所见所感,基调雄浑苍凉。
【小题2】杜甫评价陈子昂的感遇诗“千古立忠义”,请结合本诗内容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15 07:44: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楚大夫屈到后也。宋武帝讨孙恩,以乡里乐从,每有战功。义熙元年,补镇军行参军。后以军功封佷山县子,为太尉中兵参军。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羡之等欲即以彦之为雍州,上不许,征为中领军,委以戎政。彦之自襄阳下,谢晦已至镇,虑彦之不过己,彦之至杨口,步往江陵,深布诚款,晦亦厚自结纳。彦之留马及利剑名刀以与晦,晦由此大安。
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其秋,迁南豫州刺史、临六州诸军事,镇历阳。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制督尹冲、朱修之等北侵,自淮入泗。泗水渗,日裁行十里。自四月至七月,始至东平须昌县。魏滑台、虎牢、洛阳守兵并走。彦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冲守虎牢,杜骥守金墉。十月,魏军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骥奔走,尹冲众溃而死。魏军仍进滑台。时河冰将合,粮食又罄,彦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动,将士疾疫,乃回军,焚舟步至彭城。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文帝遣檀道济北救滑台,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明年卒,谥曰忠公。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B.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C.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D.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是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处于卿、士之间的重要官职,可世袭,有封地。
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使用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C.开府,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世资格有时会放宽。
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之屡立战功,逐渐成就威名。他因为与宋武帝是同乡,所以跟随着宋武帝参与讨伐孙恩;后来他凭借军功被封为佷山县子,担任了太尉中兵参军。
B.彦之沉着冷静,辅佐文帝登基。针对文帝心有畏惧之事,他剖析了形势,进行了劝导;针对谢晦心有疑虑之事,他亲自拜访并赠送礼物,进行了安抚。
C.彦之奉命北伐,取得初步成功。元嘉七年四月到七月之间,他率军从淮河流域进攻到泗水流域,一路行军迅速,陆续攻占北魏滑台、虎牢、洛阳等地。
D.彦之陷入困境,北伐最终失败。北魏军队能够趁冬寒反击成功,主要原因是刘宋军队粮食耗尽、将士疾疫,彦之此时又目疾发作,难以有效指挥作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
(2)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现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现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朕恐怀骄矜,恒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秦尔。”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  遣:发射B.病人觉愈,弥须将护  将:保养
C.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 过:错误D.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 治: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①皆为蔽其耳目 ②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C.①莫以天下无事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D.①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B.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C.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D.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以自以为得“良弓”实际都不是“良材”设喻,由此领悟到自己虽然取得了天下,却并不全都明白天下事务。
B.太宗对机要部门逢迎苟且的现状很不满,要求臣下大胆指出朝廷政令中的疏漏,但不能在私下里妄议朝政。
C.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务必小心谨慎,尤其天下刚刚安定如大病初愈,一不小心必然败亡。   故而即使有条件休养他也不去享受。
D.太宗总结历代兴替教训,深知君主闭塞视听则必将因无道而遭百姓抛弃,他居安思危的做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2)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翼,字文若。孝闵帝践阼,出为渭州刺史。翼兄寔先莅此州,颇有惠政。翼又推诚布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比之大小冯君焉。时吐谷浑入寇河右,凉、鄯、河三州咸被攻围,使来告急。秦州都督遣翼赴援,不从。寮属咸以为言。翼曰:“攻取之术,非夷俗所长。此寇之来,不过抄掠边牧耳。安能顿兵城下,久事攻围!掠而无获,势将自走。劳师以往,亦无所及。翼揣之已了,幸勿复言。”数日,问至,果如翼所策。
明帝雅爱文史,立麟趾学,在朝有艺业者,不限贵贱,皆听预焉。乃至萧撝、王褒等与卑鄙之徒同为学士。翼言于帝曰:“捴,梁之宗子;褒,梁之公卿,今与趋走同跻,恐非尚贤贵爵之义。”帝纳之,诏翼定其班次,于是有等差矣。
明帝崩,翼与晋公宇文护同受遗诏,立武帝。遭父忧去职,居丧过礼,为时辈所称。寻有诏起令视事。武帝以翼有人伦之鉴,皇太子及诸王等相傅以下,并委翼选置。其所擢用,皆民誉也,时论佥谓得人。
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翼曰:“冢宰无君陵上,自取诛夷。元恶既除,余孽宜殄。然皆陛下骨肉,犹谓疏不间亲。陛下不使诸王,而使臣异姓,非直物有横议,愚臣亦所未安。”帝然之,乃遣越王盛代翼。
建德二年,武帝将东伐,遣纳言卢韫等前后三乘驿诣翼问策焉。翼赞成之。及军出,诏翼自宛、叶趣襄城。旬日下齐一十九城。所过秋毫无犯,所部都督辄入人村,即斩以徇。由是百姓欣悦,赴者如归。
隋开皇初,翼入朝,上降榻握手极欢。数日,拜太尉。三年,薨于本位。
(选自《北史》,有删改)
【注】(1)麟趾学:北周学校名。(2)冢宰:即太宰,位次三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翼兄寔先莅此州   莅:来到
B.皆听预焉 听:听凭
C.与卑鄙之徒同为学士 卑鄙:低微鄙陋
D.冢宰无君陵上     陵:侵犯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B.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C.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D.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翼从政治军,宽严相济。担任渭州刺史,以诚相待,严守信用,施政宽容简约;率军伐齐,所部都督擅自进入别人的村庄,当即被斩首示众。
B.于翼多谋善断,才能出众。凉、鄯、河三州被围,秦州都督派于翼前去援救,于翼力排众议,拒不发兵;武帝伐齐之前,多次派人向于翼问计。
C.于翼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他受命负责皇太子和诸王等相傅及以下官员的挑选工作,经他选拔的官员,都受到民众赞誉,也深得当时舆论好评。
D.于翼数朝为官,颇受重用。明帝驾崩,于翼与晋公宇文护同受遗诏,拥立武帝;开皇初,于翼入朝,皇帝走下坐榻与他握手极欢,后又拜他为太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父忧去职,居丧过礼,为时辈所称。
(2)元恶既除,余孽宜殄。然皆陛下骨肉,犹谓疏不间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