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待诏博士。汉九年,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傅。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削污地。”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

高帝,孝惠即位,乃谓叔孙生曰:“先帝园陵寝庙①,群臣莫习。”徙为太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箸也。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寝,衣冠月出游高庙②?高庙,汉太祖,奈何令后世子孙乘宗庙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惧,曰:“急坏之。”叔孙生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上乃诏有司立原庙③。原庙起,以复道故。

孝惠帝曾春出游离宫,叔孙生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孰,可献,愿陛下出, 因取樱桃献宗庙。”上乃许之。诸果献由此兴。

太史公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叔孙通传》,有删节)

(注)①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为奉祖接神之处,后殿称寝,为藏衣冠遗物之处,合称寝庙。(爹衣冠月出游高庙:按照汉制,每月初一要把高寝中所藏高帝衣冠,用法车送往高庙以示纪念,名日游衣冠。③原庙:指在正庙之外另立的祠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B.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C.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D.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文中指被征召。在古代是指由皇帝下诏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崩,古代看重天子之死,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从秦开始帝王死称“崩”。
C.宗庙,文中指天子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古代宗庙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D.跸,本意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后引申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敢于秉理抗言。高帝想让赵王如意代替太子,叔孙通以晋献公和秦始皇的前车之鉴据理相抗进而以死相谏,最终使高帝在酒宴上同意。
B.叔孙通谙熟史事仪法。孝惠帝因大臣们不熟悉高帝陵园和宗庙的仪礼,让叔孙通制定相关仪礼法规,此后叔孙通又陆续制定了汉朝诸多仪礼制度。
C.叔孙通善于通权达变。汉孝惠帝为出行方便在高庙的通道上修建天桥,此事大违礼仪,叔孙通灵活变通,建议皇帝另建原庙,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D.叔孙通以孝劝谏皇帝。他劝谏孝惠帝要广增宗庙,固守大孝之本;他还建议孝惠帝出游时,应当采摘新鲜果品来祭献给宗庙,表达孝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2)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5 07:4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鲁人或恶吴起,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选自《史记·吴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B.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C.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D.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席”古代室内的坐卧器具之一。古代最初只有铺在地上的席子,后来有了几、床、榻这些器具。“几”只是稍作休息的器具,“床”最初也只是坐具,“榻”可坐可卧。
B.相,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
C.“魏文侯”与“武侯”都是指魏国国君,跟前文的“鲁君”职位相同,不同于“公、候、伯、子、男”中的“侯”。
D.“宾从”在古文中有宾客和仆从之意,文中的“宾从”即是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擅长用兵打仗,曾先后侍奉过鲁君、魏文侯、魏武侯、楚悼王等。
B.吴起虽然贪恋美色,但是一位出色的将军。行军打仗,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吃穿、睡觉、行走从不优于士兵,甚至还亲自背负捆扎好的粮食。
C.武侯时,田文担任国相,吴起心里很不高兴。虽然他在统帅三军、管理文武百官、拒守西河、处理政事方面等各方面都比田文强,但魏武侯还是任命田文为相。
D.公叔出任魏国国相,畏忌吴起,仆人献计离间武侯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就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2)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田)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汉武帝)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公孙)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注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明君。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灌夫、郑当时
(2)群臣或
(3)汲黯何如人哉
(4)使人其奏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处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句是
A.数犯主之颜色
B.天子方招文学儒者
C.最后病,庄助为请告
D.其见敬礼如此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2)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小题4】下面的句子中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_______的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为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小题1】文中波浪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B.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C.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D.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小题2】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准确的一句是( )
A.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控制自己,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
B.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只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
C.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高兴的吗?”
D.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其中的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于髡虽然其貌不扬,个子不到七尺,但辞令机智能言善辩,几次出使诸侯国,从没有受到过屈辱。
B.齐威王八年,楚国进攻齐国。淳于髡从赵国借得精兵十万,战车一千乘。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兵离去。
C.经过淳于髡的婉转劝说,威王停止了彻夜欢饮,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D.文章以记叙为主,议论为辅,司马迁阐明了自己对淳于髡的评价,表达了对淳于髡善用隐语的赞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士卒 飨:犒劳
B.素留侯张良 善:友善
C.生说我曰 鲰:浅陋
D.吏民,封府库   籍:户籍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击破沛公军 耳得之而
B.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臣壮也,犹不如人
C.不如善遇之 人之力而敝之
D.常身翼蔽沛公     夫夷近,则游者众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小题4】下列对选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无伤告密是项羽和刘邦产生矛盾的导火索。项羽的谋士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刘邦有野心,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刘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B.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却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第二天向项羽道歉。由此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C.鸿门宴上气氛一开始就很紧张,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其对刘邦欲王关中还是很不满,他设宴招待刘邦也是想做进一步打算。后范增命项庄舞剑,气氛则更为紧张。
D.选段在矛盾斗争中,通过每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具体表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其中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的性格。
【小题5】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傲慢无礼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古代下级称上级的敬词。《战国策•秦策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节一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称为“剖符”。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C.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