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送宗伯乔白岩序

[明]王守仁

①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②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

③阳明子曰:“可□!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

④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

注:①大宗伯:礼部尚书别称。②阳明子:指王守仁。会稽山道家称“阳明洞大”,王守仁结庐其间,故自号阳明子。③鸠:通“究”,搜求。④僻:通“癖”,癖好。⑤卫武公:姓姬名和,西周时人。《国语·楚语上》载卫武公语:“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⑥交警:以交情之深而忠告之。

【小题1】下列完全符合王阳明为学主张的一组文字是:(  )
①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
②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
③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
④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
⑤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
⑥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
⑦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
⑧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⑤⑥⑦
D.③④⑧
【小题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矣
B.乎
C.哉
D.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赠序是王守仁在他的朋友乔白岩先生将要前往南都时与自己论学后写的。
B.王守仁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要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C.乔白岩先生认为自己喜好文辞优美的文章,写作时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并沉潜于诸史和百家著作,这就算是“精”了,可王守仁却并不认可这样的“精”。
D.乔白岩先生非常认同王守仁的为学之道,只是认为自己明白得太晚了。王守仁以卫武公的事例提出忠告并勉励他。
【小题4】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王守仁的为学主张对当今有何启迪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5 09:0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游点苍山记
杨慎(明)
自余为僇人,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之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已。及至楪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尾关,且行且玩。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之游。自龙尾关窥天生桥,两山千仞,中虚一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一诗,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
北行二里,至点苍神祠。庙后有问俗亭,俯瞰城郭楼观,海波万顷,涧松萦云,岩雪映日,酤酒更酌,村人荐米缆,食而甘之,既醉既饱。下山,抵三塔寺,中溪有书楼在焉,因留连累日。芒鞋藜杖,相与入瀑布溪,悬流百尺,其承流处有石如盘。盘中有一石,为瀑流所激,跳跃如马,声如雷鍧。石壁上有朱字诗,为液沫所涂,远不可辨。臆当时题刻,悬构千仞之上,非大力不能也。
壬辰,登帝释寺,松萝苍翠,因止宿焉。夜中静默,聆丁东琳琅,如琵琶笙箫,又如瑟瑟,有顷而寂。旧闻兹地夜聆天乐,故名其峰曰“应乐”。中溪曰:“岂山腹空洞,万窍递响耶?”予曰:“如此则不应有作止也。”
癸巳,北渡两涧,乃至无为寺。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已。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无所妨。是夜卧草庵,殊觉快适。
己亥,由上关水月楼,放舟遵岛屿而南。则见削壁卷阿正向,点苍十九溪峰尽在几席右。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呈其技。予曰:“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榜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深有浅,皆渔家妇子居之。生事萧条,身无完衣,指予舟中几案食器,互相问诘,盖素所未见也。予二人不忍其穷,各解衣投米。问其男子何在?曰:欠课为官家所系。”其情可悲也。
自念放逐以来,得此佳游,真如隔生事矣。中溪与予赓和若干首,汇为一帙,题曰《点苍杂咏》云。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排闼然 排闼:推开门
B.轩窗洞豁 洞:明亮
C.欠课为官家所系 课:赋税
D.盖素所未见    素:白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梦而觉   抱明月而长终
B.有渔家妇子居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C.中溪有书楼在焉 不足为外人道也
D.予二人相向惆怅 相与枕藉乎舟中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2)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
【小题4】根据第一段,概括作者“一望点苍,神爽飞越”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丈。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闻。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 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也,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
——节选自杨慎《点苍山游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轩窗洞豁最堪/ 游目则见/ 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 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B.轩窗洞豁/ 最堪游目/ 则见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 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C.轩窗洞豁最堪/ 游目则见/ 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D.轩窗洞豁/ 最堪游目/ 则见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是梵语的音译,本意指佛或佛教徒。在《游褒禅山记》中指和尚。
B.阳:这里指华山的南面。古人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C.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D.乙酉:指乙酉年,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中,作者突出“有碑仆道”的细节,略写游前洞的经历,详写游后洞的经历,这些都是为后文的说理作铺垫。
B.褒禅山的真实名字应为“花山”,却被误读成“华山”,作者由此悲叹古籍失传,后代人不能深思慎取,连古籍的名字都说不出来。
C.在记游中说理是《游褒禅山记》的特色,作者阐释了“志、力、物”对于成功的意义,认为其中的“志”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D.节选的《点苍山游记》中作者或考察古迹,或引用传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内涵,较之《游褒禅山记》,更侧重于抒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林屋洞记

〔明〕归庄

余连年再游洞庭,缥缈峰之旷,石公、龙渚之奇,与诸招提聚落林木之胜,游历殆遍;惟林屋洞以水不可入,终以为恨!兹以九月前入山,留止包山寺久之,盖欲待水潦收,一游洞中。已而雨不止,河壑水益盛,至十月十六日,始与王生游焉。

初至洞门,解袍袜,草履短衣,偻行沮洳中。及洞,则黝而深。以灯烛先,俯而入。高四尺,水深尺余,踞而徐移趾,头触石,足陷,殊艰苦。自力前,且二十丈,得一豁处,始可小举首。以火四旁石,皆嵌空玲珑,洁白如玉,或有水涓涓泻下。有蝙蝠巢其中,惊火而飞。稍前又隘,略如初入处。水稍浅,匍匐而入,得一室,广五六丈。石尤奇,或悬如蜂房,或错如犬牙,又如檐冰下垂,其长者三尺许,叩之声铿然,于旁识姓名岁月焉。左十余丈,不可入,改之右,命从者先。曰:“可入则报我。”顷之,乃蛇行鱼贯入。洞小而屈曲,旁棱下脊,动辄见触。最深至一圜洞,有石柱当其前,长三尺余,大可五六围,两旁有罅,而不可容足,烛之无所见。《志》称洞有金庭、玉柱,此岂玉柱也耶?旁有篆书“隔凡”二大字,姓名漫漶不可辨。时闻大声,如撞万石钟,如发炮声,龙渚之下所闻镗鎝之声者尤洪壮。盖洞门至此已一里所,度在太湖底,波涛激荡,宜有此也。乃复以次匍匐出。始入时,天晴朗;及出洞,雨师为洒尘矣。过佛屋,更衣履,还饮于空翠阁而归。

地志:林屋为道家第九洞天,吴王使灵威丈人入取禹书。春秋之末,去禹治水时,一千六百余年,而书始出,岂禹书之后,遂不通人间耶?其为神仙之府,无可疑者。自吴至今,又二千余年。其间好游者,如谢康乐、许玄度辈,皆未尝至;及览近世诸公游记,或窥而不入,或入而未竟。余乃穷搜杳冥至此,久留山中不虚也。是夕秉烛记之。同游某人,某年月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四尺,水深尺余 裁:通“才”,仅仅
B.以火四旁石,皆嵌空玲珑 烛:照亮
C.得一室,广五六丈 可:大约
D.龙渚之下所闻镗鎝之声者尤洪壮   视: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招提,对寺院的别称,音译自梵文,此称呼也传至日本和韩国。
B.望,望日,古人把每月的十五日称作“望”,把十六日称作“既望”
C.地志,即地方志,是本行政区域的资料性文献,又称地记、方志等。
D.道家,这里指诸子百家中的哲学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屋洞周边名胜众多,洞内景观奇特。它位于洞庭湖上,与缥缈峰、石公、龙渚等自然景点毗邻;洞内幽深曲折,空间狭小,但石柱石笋形态各异,玲珑剔透。
B.林屋洞名气颇大,但人迹罕至。这里有第九洞天之称,前人留下的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该洞颇难进入,像谢康乐、许玄度这样的好游者都未曾前往。
C.作者游览愿望强烈,不惜长时等候。他对林屋洞向往已久,之前因为积水原因未能如愿;这一次本想等水收后进洞,谁知阴雨不停,等了一月有余才与友人前往。
D.作者不惧艰苦,终于尽兴而归。他和友人改换行装,带着随从入洞,过狭道,涉积水,头碰石,足陷泥,有时蹲踞而行,有时匍匐蛇行而进,圆满游完了全洞。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十余丈,不可入,改之右,命从者先。
(2)盖洞门至此已一里所,度在太湖底,波涛激荡,宜有此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虚白上人序

高启

①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②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③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④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⑤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小题1】从标题看,本文的体裁是___ 序。
【小题2】第①段画线句中的“悲”具体指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是
【小题4】对第④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虚白“闭户寂坐”,对其他事情不闻不何,是为了等候“余”与之同游。
B.本段由叙到议推进文意,层层深入表现了“余”乐与虚白游而不知厌。
C.作者列举“佛者”多种劣行,是为了突出虚白上人有“过其徒”的操守。
D.作者采用对比、反问、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虛白上人之贤。
【小题5】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