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①:这首《木兰花令》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惠州。途中,经江西虔州。造口:又名皂口,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处,滨赣江。才叔:不详。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梧桐叶上三更雨”,唐代诗人温庭筠《更漏子》中写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作者在此巧妙用典。
B.上片后两句“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看似写的是秋微凉,其实写的是人凉。
C.下片“梦中历历来时路”,由此可见词人所走路途遥远,一路风尘带雨,想来也是十分辛苦。
D.“尊前必有问君人”,表明即使被贬在外,也还会在人前尊敬地问到君王的情况。
【小题2】本词最后一句“为道别来心与绪”,道出作者哪些心绪?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06 07:5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前赤壁赋(节选)

苏 轼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举匏樽以相(___________) (2)虚者如彼(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②君子之志道也
B.①驾一叶扁舟     ②今我睹子难穷也
C.①苏子愀 ②君尔妾亦
D.①客亦知水与月乎 ②而不得极游之乐
【小题3】下列各句与“而今安在哉”文言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攻坚强者莫之能胜。B.何取于水也?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D.以为莫已若。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5】上文第①段作者借“客”之口抒发了_____________的无限感慨。第②段作者对“客”之问作出回答,以水和月为喻,由自然到人谈了______________的大道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墨花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
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雨田,因作此赋。”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小题2】“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似”的看重。下面各首诗,没有明显体现“神似”主张的一项是
A.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C.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D.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咏芙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萧,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雷意云垂野。
(注)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不热闹,只有农家社祭的鼓箫乐曲,但它却让诗人久久不能离去
E.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被调贫寒之地的愤懑之情。
【小题2】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