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北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回答问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是苏轼为悼念亡妻而作。苏轼的妻子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夫妻恩爱,二十七岁卒。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十年生死两茫茫”,写作者与妻子生死两隔,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
B.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C.“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沉痛。如果自己就在妻子的坟边,就不会如此伤心了。
D.“夜来幽梦忽还乡”,是实写自己当年和妻子共度的甜蜜岁月,“小轩窗,正梳妆”妻子的情态容貌,就在眼前。
E.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明月可牵惹诗人思念亲人之伤感,故曰断肠。
【小题2】分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此处无声胜有声”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异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01 07:0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描摹近景:其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小题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文)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指异之 始:才
B.岈然洼然 岈然:山谷幽深的样子
C.而莫消长也   卒:最终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曾: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知日入 ②耳得而为声
B.①箕踞遨 ②未尝往也
C.①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②而吾与子之共食
D.①洋洋与造物者游 ②客亦知夫水与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客观的笔调再现了作者游西山过程中所见到的卓尔特立的西山的形象。
B.甲文运用“缘”“斫”“焚”等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
C.乙文以苏子答客展开,表现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乙文中有不少四、六字句,句式整散结合,注意押韵,体现了文赋的特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小题5】请用划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西江月
(宋)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①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②层霄:弥漫的云气。③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④玉骢:良马。⑤骄:壮健的样子。⑥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小题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