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萧,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雷意云垂野。
(注)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不热闹,只有农家社祭的鼓箫乐曲,但它却让诗人久久不能离去
E.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被调贫寒之地的愤懑之情。
【小题2】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6-04 11:0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张偓佺,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③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小题1】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
B.“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来写诗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
C.“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于“天籁”的说法。
D.“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
【小题2】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项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小题3】《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奏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①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①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疏远 属:亲属
B.诸侯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焉 与:参与
D.不能也 易:交换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封土内世袭占有封地及居民,交纳贡赋和捍卫王室。
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C.廷尉:官名,秦朝设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D.守宰:是指看守政府的宰相。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2)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