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信,罚严而。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救火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比降之罪。”人之涂其体,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徵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从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子之服亲丧者,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①。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

韩昭侯使人藏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收藏之未有予也。”

(取材于《韩非子》)

注:①式:通“轼”,在这里是凭轼致敬之意。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罚严而 必:坚决
B.比降之罪 北:北方
C.濡衣而走火者   被:通“披”,穿着
D.韩昭侯使人藏裤 弊:旧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赏厚信     救火不死者
B.不求火 中之
C.吴起魏武侯西河之守    子之服亲丧者,爱之也
D.有能徒此西门之外者    上以为慈爱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死敌之赏
和战死在敌阵的奖赏相同
B.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
(吴起)就倚靠着一辆战车到北门外发号施令
C.为其有气故也
因为它有勇气的缘故
D.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
皱眉有皱眉的缘故,笑有笑的缘故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
(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
【小题5】选文讲述了许多赏罚这事。阐述赏罚与政事的关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针对不同的进谏方式给予不同赏赐:“_________,受上赏;______,受中赏;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对赏罚的见解:“不宜偏私,_________”。
【小题6】选文第一段、第二段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许谁的做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8 10:2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上古之世,人民少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构木为巢,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其耒而守株,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小题1】下面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圣人  作:劳作
B.世之事  论:研究
C.因其耒  释:放下
D.复得兔  冀:希望
【小题2】下列对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民少禽兽众 ②因释其耒守株
③是圣人不期修古 ④构木为巢,避群害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以古之圣贤为例,强调世事一直都在发展变化,没有任何一种政治措施可以永远有效,因此应“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守株待兔”这则寓言也是在说明不要死守教条,要懂得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适时变革。在内容上与上文有重复之嫌,故可略去。
C.韩非子在文中提出的“不法先王”的思想,符合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规律,是韩非进步历史观的具体体现,对当今社会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D.“守株待兔”的故事,贴近现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有点夸张的成分,但它确实能够起到启发人、教育人的作用,并能够为人们所接受。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⑵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1)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2)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3)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取材于《韩非子》)
注释:(1)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2)臣:韩非自称。(3)仇:校对,以……核对。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王之社稷也 氓:通“泯”,灭,亡
B.攻韩管 拔:攻克,攻取
C.则臣离上而下周 比:接近,勾结
D.而下为之也  信:的确,确实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毁为罚也  斧斤时入山林
B.此亡本也    不知东方既白
C.比周以为也 便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D.上尊而不侵 夫夷以近,游者众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
——(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
B.今若以誉进能
——现在如果按名声选用人才
C.故忠臣危死于非罪
——因此忠臣遭遇危难而死,这不是罪过
D.巧匠目意中绳
——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度”意指国家治理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于结党营私的风气。
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②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小题6】文中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你认为他的治国理念有哪些可取与不可取之处?请分别列出并简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五蠹(节选)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B.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C.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D.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是夏朝以前有盛名的君主,通过禅让的方式,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
B.大父,即祖父。在中国民俗中,祖制称呼一般写至上九代,下九代。
C.西戎,西戎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
D.干、戚,古时的两种翻土农具。执干戚舞,是指远古之人手执干戚进行的舞蹈,比喻以美德代替武力来感化敌人,治服敌人 。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认为,只有采取崇尚道德教化的基础上然后再武力征服,才可以让少数民族心服。
B.作者认为统治者不应该一味效法古代圣王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C.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古代和当今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提出了治理国家必须与时俱进的观点。
D.本文引用守株待兔的事例是为了讽刺头脑僵化,不懂变通的人,具有讽喻的目的。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