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梅

唐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见梅

宋 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小题1】下列对诗歌句意理解与表现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首句,“一树”形容花开之密;“寒梅”指花开之早;“白玉条”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描写梅花外貌形神兼备,令人陶醉。
B.张诗第二句,从生长环境的角度,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使诗歌的意境显得开阔。
C.张诗末二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末句采用虚笔,并照应了首句“白玉条”,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
D.何诗第二句,“佳人”借喻梅花,“空谷”写环境的空旷寂寥,梅花生长于此,犹如空谷佳人,风神毕现,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
【小题2】两诗都以“梅花”为对象,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寄托的情感也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9-29 11: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梅

齐巳(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早梅

张谓(唐)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①律:万物生长的周期,自然节候的规律。②望春台:即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同时也表达了初见水边盛开的早梅的惊喜之情。
B.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张诗疑梅为雪,写出了寒梅花发,形色似玉如雪。齐诗则通过朔风、深雪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格。
C.齐诗语言浓艳,描写精细,工笔刻画出了早梅的“素艳”、“幽香”,极具个性,创造了一种细腻精致的审美的境界,诗中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
D.齐诗中诗人托物言志,通过描写早梅的不畏严寒、傲然独立、雪夜独开,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着自信的思想感情。
【小题2】“梅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有人咏其风姿,有人颂其神韵,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齐巳诗中是如何体现梅的特点的。

同类题2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故都

(唐)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斅鸣鸡。

(注)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②池籞(yù):指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之类。③地下强魂:指昭宗时宰相崔胤。他为铲除宦官势力,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覆亡,自己也遭杀戮。噬脐:以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比喻追悔不及。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⑤冯驩: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以“草萋萋”总写诗人所见长安城的荒凉破败,取景浑融概括。第二句既侧面写出了都城景物变异之大,也烘托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B.颔联以“塞雁”“宫鸦”等意象集中描绘宫苑废芜,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园中的乌鸦傍着女墙哑哑啼鸣,诗人的笔触细致传神。
C.颈联正面抒情。“烈士”此处是作者自称,“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悲愤难抑的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
D.尾联用典。前一句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天下;后一句借指自己不屑于像冯驩那样只凭小的伎俩解救君王,寓“报国无门”之感慨。
E.诗歌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前半凄婉,后半激越,哀感沉绵之中自有一股抑塞不平之气,跌宕起伏,撼人心魄。
【小题2】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