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以儒释道并称。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常依据西方宗教模式,尤其是耶教(俗称基督教)模式判断中国有无宗教。如梁漱溟、冯友兰等认为中国人缺乏宗教、淡于宗教,因为耶教有位格化、宰制性、全知全能的最高神即上帝,儒教则注重现实人生,“不语怪力乱神”,所以不是宗教。另有学者指出,佛教和道教也不是宗教,因为“佛”是“觉悟者”,“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法则,都不是全知全能的最高神。

而康有为、任继愈等认为,儒教同耶教一样,也有教主(孔子)、圣经(五经)、教堂(孔庙)、教士(儒生)等,因此也是宗教。还有人认为,儒释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泛神论、偶像崇拜和万物有灵论,因此是很原始的宗教,不是高级的宗教。

宗教或文化的神髓和要旨都是确立人的终极关怀和精神信仰,为人提供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意义,儒释道历史上曾为中国人提供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精神支撑和价值体系,因此问题关键不在于它们是不是宗教,而在于传承和弘扬其优秀传统,守护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退一步讲,在学界对宗教的定义尚无定论的情况下,讨论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也不宜以耶教模式为准——“白马非黑马”固然无疑,“白马非马”则有违常理。古代中国人生来即受到儒教熏陶和规范,以至于“人伦日用而不知”,就像鸟儿飞在空中不知空气之存在一样。因此,儒教不仅是宗教,更是一种“超宗教”!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全球伦理宣言》就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定为人类伦理的“黄金原则”。宣言主要起草者汉斯·昆指出,儒教这一原则及其仁爱精神,超越其他各宗教文化的分歧,对人类文明有普遍意义。

那中国学者为何会不加反思地依据耶教模式论衡中国有无宗教?原因在于,几百年来,西方学术话语,包括其名词、概念、范畴、思维模式、学科范式及其价值观念等,伴随西方军事、商业、政治的全球扩张,占据世界学术的霸权地位,形成对其他国家的“学术殖民”态势。中国也未能幸免,学术领域出现“以西解中”、“以西律中”甚至是“以西非中”的可悲局面——历史和现实中此起彼伏的“全盘西化”是也。

中国虽已蔚为世界大国,仍有不少学者以西方学术为圭臬,将其视为先进乃至普世,甘于充当其“留声机”和“二道贩子”,“言必称希腊”,满嘴满纸都是西方学术范畴和概念,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观点也来自“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等西方学术话语,丧失了中国学术的自主性、原创性和本土性。

民族复兴,虽未必以自身文化复兴为基本前提,但必以之为最高标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自身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当务之急是要勇于打破西方学术霸权,走出西方学术牢笼,回归中国学术传统,采用中国学术概念,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努力做到“以中国解释中国”,并逐步做到“以中国解释世界”。否则,中国崛起的只能是偌大的躯体,而不是强健的精神!

(选自慕朵生《跳出西方语境看中国儒释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漱溟、冯友兰认为儒释道不是宗教,是因为它们都没有耶教的位格化、宰制性和全知全能的最高神。
B.儒教的孔子、五经、孔庙、儒生依次和耶教的教主、圣经、教堂、教士对应,所以康有为认为它是宗教。
C.儒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信条被世界宗教大会《全球伦理宣言》确定为人类伦理的“黄金原则”。
D.儒释道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了优秀传统,守护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而不是争论它是否是宗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学者认为儒释道是一种很原始的宗教,因为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泛神论、偶像崇拜和万物有灵论。
B.在学界对宗教的定义尚无定论的情况下,讨论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绝不能以耶教模式为评判标准。
C.中国学术界出现“以西解中”“以西律中”甚至是“以西非中”的可悲局面是西方“学术殖民”所致。
D.中国学术应有自主性、原创性和本土性,努力做到“以中国解释中国”,并逐步做到“以中国解释世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释道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象征,对它们是否是宗教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有两派截然不同的见解。
B.儒释道历史上曾为国人提供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精神支撑和价值体系,因此它完全吻合宗教的神髓和要旨。
C.伴随着军事、商业、政治的全球扩张,西方学术话语逐渐称霸,形成了对其他国家的“学术殖民”态势。
D.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最高标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自身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9 11:0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它一方面丰富着群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切实加强地域文化建设,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是一个区域独有的宝贵财富。如何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是一篇必须做好的大文章。
规划城市文化,彰显文化风格。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当地文化内涵和元素,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用发展和丰富地域文化的理念和思维,对城市景观、文化娱乐设施、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以及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使地域文化形态化,促进城市建设和谐协调。
发展文化产业,彰显文化实力。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是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坚实基础。我们牢牢把握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规律,依托丰富的资源、特产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加强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在产品设计、生产中注重文化融入,增加产品文化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等形式,吸引各方投资文化娱乐行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保护文物古迹,彰显文化魅力。切实保护历史文物古迹,深入挖掘、开发本地历史文化,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恢复还原古景,开发建设新景,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斥资保护、开发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民间传统艺术,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新建一批造型独特、设计精巧融合历史古迹和现代艺术的标志性建筑、公共设施,使城市外在形象与文化品位相结合。
发展旅游产业,彰显文化活力。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它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彰显地城文化特色的“助推器”。我们发挥山区地理环境优势,选择一批自然风光秀美的乡村,发展以农家乐”为重,点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发展当地旅游产业。
(摘编自金运成《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域文化属文化范畴,其在招商引资、发展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B.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地域与文化、经济互促式发展模式,需要多个方面的积极参与。
C.加强历史文物古迹保护、恢复还原古景、开发历史人文景观等是彰显地域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
D.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农家乐”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利于改变我国山区落后的经济状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从地域文化的定义入手,并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地域文化具有的现实意义。
B.文章从城市文化规划、文化产业发展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彰显地域文化应有的策略。
C.文章呈现总一分结构,前两段总说,其余分述,后四段内部也按由总到分的结构论述
D.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段深入论述,为地域文化发展指明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地域文化因历史悠久,富有人文内涵,在今天仍发挥重要作用,因而颇受老百姓喜爱。
B.在当下,地域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直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C.城市的建设要想和谐协调,离不开对城市文化的精心规划,融入当地文化内涵和元素
D.城市的形象与文化品位,取决于该城市对本地历史文化、民间传统艺术等的挖掘利用程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备受关注的2016年诺贝尔奖拉开了帷幕,在273位被提名的科学家中,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最后折桂,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独自收入囊中。其获奖理由是在细胞自噬领域的杰出贡献。
现年71岁的大隅良典是日本知名分子细胞生物学家,目前担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10月3日接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通知时,他说:“我很惊讶,我在我的实验室。”之所以能走上这条科研之路,和他一直信奉的科研准则有直接关系——“做别人没做过的工作”。
1963年,大隅良典进入东京大学学习,随后他果断选择分子生物学作为自己的未来之路。1974年年底,他进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师从197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杰拉尔德·埃德尔曼。1977年大隅良典回国担任研究助理,直到1986年才晋升为讲师,两年之后成为助理教授才得以开展独立研究,此时他已43岁,但随后很快即做出“诺奖级”工作。1996年大隅良典来到国立基础生物研究所之后才成为正教授,距离他回国已将近20年。对于这样美妙的基础研究,大隅良典付出了足够多的耐心。
2012年获得“京都奖”后,大隅良典曾寄语年轻科学家:“做其他人没有在做的事,并且做你发现真正有兴趣的事。做研究并不容易。然而,如果你真的被一个课题吸引,并且对它感兴趣,那么你肯定会克服所有障碍,即便你的工作一时未获得赏识。人只能活一次。在所有事情都说完了做好了之后,你终将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取材于2016年10月4日《中国科学报》)
材料二
2016年10月3日,大隅良典因为自噬机制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21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含日裔)上升到17位。日本科学虽然取得“井喷”式成就,但大隅良典却未雨绸缪,他认为,不能因为近年来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增多就认为日本很棒,并对日本科学研究的空心化等潜在问题表现出忧虑。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张宏研究员与大隅良典熟识,两人合办过4期“中日细胞自噬研讨会”。张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先生做了很多极其重要的工作,但从来不追求CNS(Cell、Nature和Science三种最重要的期刊)。他批评过度追逐CNS的评估体系,认为CNS也有不少文章是错的;文章发出来就可以,重要的是工作扎实。”今年7月,大隅良典还在《发育细胞》杂志上发了一篇自噬机制的重要论文。张宏说,大隅良典经常跟他强调基础科学对转化医学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基础研究。
大隅良典4日在记者会上也对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深表忧虑。他坦承,日本的年轻研究人员减少,科研经费也不足。他担忧当前重视应用研究的社会现状,认为“有用”这个词戕害社会,妨害基础科学。大隅良典说,现在的日本硕士研究生出于现实考虑,很难做出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的决定。他希望能让年轻人考虑5年、10年后的事情。
(取材于2016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三
1945年2月,大隅良典出生在日本福冈县,在兄弟姐妹四人中排行老四。祖父长沼贤海,是日本史学者、九州大学名誉教授。他的父亲大隅芳雄是九州大学工学部矿山学教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用在大隅良典身上最确切不过。他对科学的兴趣萌发于对科学书籍的阅读。比他年长12岁的大哥大隅和雄,当时还是东京大学的学生,为激活弟弟热爱科学的神经末梢,不惜省下自己的生活费为其购买科普书籍。大隅良典在很多场合回忆起小时候最喜欢阅读的书籍时,总是津津乐道,这些书主要包括八杉龙一的《生物的历史》、迈克尔·法拉第的《蜡烛的科学》、三宅泰雄的《空气的发现》等等,是这些科普读物在年少的大隅良典身上播撒了科学的种子,是这些书籍启蒙了他日后走向科学研究的殿堂。
大隅从小体弱多病,家住福冈市郊外,朋友大多是农家子弟,一到夏天他们便相约在一起捞鱼抓虾,捕获昆虫,寻觅萤火虫,采摘野芹菜、野草莓等。此外,大隅还喜欢摆弄显微镜、试管之类,还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
“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吧。”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时候,大隅不由感言。
(取材于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大隅良典在获得诺奖后,忠告年轻科学研究者,要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与其进行大家都在从事的研究,不如从事别人没有触及过的研究。
B.21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含日裔)上升到17位,取得“井喷”式成就,但大隅良典仍旧为日本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现象深表忧虑。
C.从大隅良典幼时的成长经历可知,他之所以能斩获诺贝尔奖,是因为有浓厚的家庭学术氛围、科学书籍的启蒙以及丰富的自然体验。
D.上述三段材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从小即有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提倡踏实严谨治学的目光长远的科学家形象。
【小题2】材料中有多处引用,既有对大隅良典本人话语的引用,又有对其他人物话语的引用,这两种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说大隅良典的经历对中国培养科技人才有何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小题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人与井
夏一刀
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
瞎伯有事没事最喜欢到黑牛家里去,拉拉家常、谈谈天,喝一杯黑牛采制的清茶。
瞎伯说,黑牛,你晓得吧,我们村里以前有一口老井的,叫善卷古井。
黑牛说,晓得晓得,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说是一个叫善卷的古人,他看到春夏天枉水河河水浑浊,人们喝了就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一口井。是吧?
瞎伯说,善卷是神仙下凡呢,什么都懂。他对乡里的人像兄弟姐妹一样好,和气得很。本事很大,皇帝都要向他求助,问他治理国家的办法!
黑牛笑道,瞎伯,你讲得神气活现,好像见过他一样。
瞎伯说,我没见过善卷,我见过他挖的井呀,那时的井台用桃花石砌的,周围又用桃花石铺了地面。我和小伙伴们在孤峰岭上砍柴,口渴了就跑到井边,趴在井边咕噜咕噜喝水,那水真甜呀。
黑牛说,瞎伯,你今天总讲井呀井呀干什么呢?
瞎伯不做声,从怀里摸索出一个布包,黑牛,我这里有一万多块钱,你帮我请人打一口井吧!
黑牛急了,瞎伯!你攒几个钱容易吗?花光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你要打一口井干什么呢!吃水还是我来帮你挑呀!
你别管,黑牛,我就想再尝尝古井里的水,我要你打你就打。
瞎伯把话说得很坚决,怎么劝阻都没用。黑牛只好说,那好吧,瞎伯。
第二天就开始打井了。瞎伯用导盲棍点点戳戳到一个地方说,黑牛,这地方就是老井的位置,就在这儿掏吧。
挖了三天,就传来了黑牛兴奋的喊叫声,瞎伯,真如你讲的,一下就挖到了老井,才下去不到二十米,就出了水呢。
瞎伯急急忙忙敲着棍子来到井边,黑牛,快舀一瓢给我尝尝。
黑牛舀了一瓢水给瞎伯。
瞎伯喝了一口,含在嘴里,久久地品着。
瞎伯摇了摇头,黑牛,你欺我是瞎子是不是。这是孤峰岭上的山泉水。
黑牛说,我骗你干什么?不信你丢一个石子下井试试。
瞎伯果真摸了一个小石子丢下了井。听到扑通一声水响,瞎伯笑了。
瞎伯说,黑牛,你帮我把其他的乡邻都喊过来一起吃晚饭吧,要庆祝呢!
太阳一偏西,大家陆陆续续地来了。来的人都给瞎伯道喜,瞎伯乐得白胡子一抖一抖。
这个黄昏,瞎伯的小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菜每家都带来了一些,合在一起,满满一大桌。
男人喝着德山老酒,女人也喝,瞎伯也端起了酒杯。
瞎伯说,黑牛,井打好了,剩下的钱你去买一些管子,一家一家把水抽过去。
大家说,瞎伯,剩下的钱你自己收好,买管子每家自己管吧。
瞎伯说,黑牛,我十几岁就瞎了,这辈子全靠你们这些乡邻照顾,要不,我这瞎老头哪有这么好的日子!我不能忘本哪,就做这么一点点好事,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吧。我晓得我的日子不多了,我走了,麻烦大家把我埋进土就行,不许用太多的钱,黑牛,你要是不依我的,我就在你梦里来找你。
大家都哈哈地笑起来,一边举杯干酒。
瞎伯也许醉了,睡到第二天中午还没有起来。
黑牛从屋梁上爬了进去。
瞎伯已经睡了过去,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把瞎伯抬上了山,黑牛用瞎伯留下的钱请了一个专业打井队。打井的人用洛阳铲在新井三米远的地方探到了老井的位置。
一层一层的土起上来,露出了古老的井壁。再往下,堵住的泉眼打开了,清亮的水涌上来,水花翻开着,像一朵一朵百合。
黑牛从开始打的井里起上来一只盛水的大木桶,这是蒙骗瞎伯的。然后,从古井里打上来一桶水,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围在井边的乡邻都屏住呼吸,抿了一口。
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看似突兀, 但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瞎伯跟黑牛讲了那么多关于善卷的故事,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跟善卷差不多,他也是会为大家谋福利的人。
C.因为瞎伯见过那口古井,所以他根据自己的记忆用导盲棍点了一个地方,黑牛在那里打出了甘甜的井水。
D.瞎伯用自己的钱为村里人挖了口井,大家都来给瞎伯道喜。当瞎伯要用自己的钱给大家买管子通水时,被大家拒绝了。
【小题2】小说中的瞎伯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
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亲贤臣,远小人”,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后汉书・郎顗传》载:“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意思是自新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贤才,理由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好,月朗星列。
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元史》中记载了一起大风霾:“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
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古人并没有 ,但 是值得学习的。
(取材于2014年《南都周刊》廖保平的文章)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宾 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霾”字虽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记载,但关于“霾”确切的解释是在《晋书·天文志》。
B.古时候,霾就是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
C.史料中关于霾的记载,一般并不使用“霾”一词,而仅是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
D.《明宪宗实录》记载的“自春徂夏……”中的““徂”和《诗经·氓》中“自我徂尔”的“徂”意思是一样的。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关于古人治理霾的方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觉得人力无法对抗灾害,所以面对灾害的时候,皇帝和文武群臣会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
B.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会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
C.在生产上作些应对,例如康熙年间发生的风霾,京畿庄稼免于倒伏的原因就是农民在耕耘除草时,让庄稼稍微分散一些,加强了通风。
D.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但这并不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到,古时候霾的持续并不确定,有时持续几天,半月甚至一个月,有时只是一会儿。
B.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所以我们可以推断:霾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
C.古书的记载中很少使用“霾”一词,仅仅描述出现时的现象,这说明霾在古代出现的并不是特别的频繁。
D.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这对我们当今治理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