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师说(节选)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未见其也 明:明智
B.士大夫之  族:类
C.圣人无师  常:固定的
D.作《师说》以之    贻:鼓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师不必贤弟子 ②不拘
B.①于其身也,耻师焉   ②问之,曰:彼与彼年相若
C.①今智乃反不能及 ②贤不及孔子
D.①小学大遗   ②群聚笑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B.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指那童子的启蒙教师,又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C.选文在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时主要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比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选文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02:16: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A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出:超出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C.其破荆州,下江陵   方:当
D.举匏樽以相 属:同“嘱”嘱托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其身也,则耻师焉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C.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D.皆出于此乎 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A.是故益圣,愚益愚B.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食埃土,下饮黄泉D.顺流而
【小题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为其然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5】翻译以下文言句子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唐韩愈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有名节可以戾契致,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志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居岁余,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南山不顾。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郎中张惟素,比部郎中韩愈日发书问讯,不可强起,不即荐。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

十一月某日,即葬京城西南长安县界中.曾祖爽,洪州武宁令;祖微,右卫骑曹参军;父嵩,苏州昆山丞。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

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师,世莫能用吾言,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生三子,一男二女。男三岁夭死,长女嫁亳州永城尉姚挺,其季始十岁。铭曰:鼎不可以柱车,马也不可使守闾。佩玉长裾,不利走趋,只系其逢,不系巧愚。不谐其须,有衔不祛。钻石埋辞,以列幽墟。

(有删改)

注①戾契:曲折倾斜。此指常轨以外的途径。②四科:唐宪宗在进士、明经二科之外,另开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③阿衡、太师:代指伊尹、姜太公。④告身:授官的凭信,即任命状。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见将军事 白:陈述B.将军帅风翔 迁:升官
C.不可强起学 顾:回头看D.即谓媒妪   谩:欺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即提作书  向之
B.有君平生告者 臣供养无主
C.吾以龃語穷,一女怜 今者有小人
D.鼎不可以柱车 吾未见其明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适喜爱读书,怀抱奇志,好直言,故不受达官贵人喜爱,使他想借势的愿望落空。
B.唐玄宗登基,增设四科招募贤士,王适认为有机会,参加科考,但没考上,益发穷困。
C.王适以冒官欺骗的手法取得了侯高的信任,娶到妻子,展现了人物性格中卑劣的一面
D.文章多用对话,抓住人物个性化语言,通过正侧结合,塑造了一仕途不如意的主人公形象。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狂子不足以共事。
(2)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暗示春天来临。诗中首句的意思是说芬芳的鲜花到了新年都还没有开放,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B.诗中第二句中用这“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惊”字,则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C.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D.诗歌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春雪飞花迟迟不来的怅惘、遗憾之情。
E. 从章法上看 ,诗歌前两句一扬一抑,相得益彰。前句“未有芳华”,一扬;后句“初见草芽”,一抑,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小题2】清代刘坡公在《学诗百法》中道“作诗实写则易落板滞,空翻则自见灵动。唐诗中韩愈《春雪》一首,可谓极空翻之能事矣。”“空翻”即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主要从诗歌视角的翻转,动静、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转化来体现。请结合诗歌技巧及诗人情感对诗的三、四句进行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杨少尹序

韩愈

①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两。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②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③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④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小题1】请写出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有别于本文的文言序《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写疏广、疏受二人临行时的场面,其用意是___________。
【小题3】对“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写诗的京城人,也跟着来应和丞相。
B.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丞相。
C.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跟着来应和杨侯。
D.擅长写诗的京城人,也作诗来应和杨侯。
【小题4】在第③段,作者表面上说自己“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离京时送别场景怎样,而实际上是有所指的。其深层含义是什么呢?
【小题5】从全文看,杨巨源其人如何?作者对他怀有哪些感情?
【小题6】近代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韩愈《送杨少尹序》之类,此可谓是一种无韵的散文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