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呻吟语》原序
吕坤[注]
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难与他人道,亦惟病时觉,既愈,旋复忘也。
予小子生而昏弱善病,病时呻吟,辄志所苦以自恨曰:“慎疾,无复病。”已而弗慎,又复病,辄又志之。盖世病备经,不可胜志;一病数经,竟不能惩。语曰“三折肱成良医”,予乃九折臂矣。沉痼年年,呻吟犹昨。嗟嗟!多病无完身,久病无完气,予奄奄视息,而人也哉?
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司农大夫刘景泽摄行缮性,平生无所呻吟,予甚爱之。顷共事雁门,各谈所苦,予出呻吟语视景泽,景泽曰:“吾亦有所呻吟,而未之志也。吾人之病大都相同,子既志之矣,盍以公人?盖三益焉:医病者见子呻吟,起将死病;同病者见子呻吟,医各有病;未病者见子呻吟,谨未然病。是子以一身示惩于天下,而所寿者众也。即子不愈,能以愈人,不既多乎?”予矍然曰:“病语狂,又以其狂者惑人闻听,可乎?”因择其狂而未甚者存之。呜呼!使予视息尚存,当求三年艾,健此余生,何敢以沉痼自弃?景泽,景泽,其尚医予也夫!
[注]吕坤,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呻吟语》是他探讨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反映出他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与见解。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与“而未之志也”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世所以不传也B.以为莫己若者
C.臣诚恐见欺于王D.蚓无爪牙之利
【小题2】作者引“三折肱成良医”一语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解释作者所言之“病”的内涵。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作《呻吟语》的原因。
【小题5】赏析文章最后一句:“景泽,景泽,其尚医予也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07: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灵博之山,有象祠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粳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②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人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注:①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②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小题1】写出画线句中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
【小题2】唐朝毁掉象祠的原因是因为象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小题3】对第①段中“新之也,何居乎?”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新造这祠庙,是什么原因呢?
B.重新修正它,是什么居心呢?
C.新造这祠庙,是什么居心呢?
D.重新修正它,是什么原因呢?
【小题4】本文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本文先叙后议,已学过的高中文言课文也有类似的写法,请单一例简要说明这种写法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三游乌龙潭记

谭元春

①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止生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潭上者,有灵应,观之。

②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坐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往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③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注)①陂陀:倾斜。②蒙翳:此指草木覆盖。③頫:同“俯”。 ④頳(chēng):红色。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首尾相连,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
【小题2】对第①段“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里芦苇成片地长在小岛上,芦苇的缝隙中露出潭水的影子。
B.那里芦苇就像一片小岛,芦苇的缝隙中露出潭水的影子。
C.那里芦苇长在明亮的水泽之中,芦苇的缝隙中露出潭水的影子。
D.那里芦苇长在明亮的水泽之中,缝隙中露出芦苇在潭水中的倒影。
【小题3】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第②段景致的意境。
【小题4】第③段描写晚霞印水三个“已而”连用,读来却不觉繁复的原因是___。
【小题5】本文第③段对月下之潭的描写生动有意趣,请就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恒山游记
[明]乔宇
北岳在浑源州之南,纷缀典籍,《书》著其为舜北巡狩之所,为恒山。《水经》著其高三千九百丈,为元岳。《福地记》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玄之天。予家太行白岩之旁,距岳五百余里,心窃慕之,未及登览,怀想者二十余年。
至正德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园陵等,道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遂南行至麓,其势冯冯煴煴,恣生于天,盘于地。其胸荡高云,其巅经赤日。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是多珍花灵草,枝态不;桃芬李葩,映带左右。山半稍憩,俯深窥高,如虚历空。上七里,是为虎风口,其间多横松强柏,壮如飞龙怒虬,叶皆四衍。从者云:“是岳神所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
其上路益险,登巅三里,始至岳庙。颓楹古像,余肃颜再拜。庙之上有飞石窟,两岸壁立,豁然中虚。相传飞于曲阳,今尚有石突峙,故历代凡升登者,就祠于曲阳,以为亦岳灵所寓也。然岁之春,走千里之民,来焚香于庙下,有祷辄应,赫昭于四方。如此,岂但护松柏然哉!余遂题名于悬崖,笔诗于碑及新庙之厅上。
又数十步许,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绝顶而放览焉。东则渔阳、上谷,西则大同以南,奔峰来,北尽浑源、云中之景,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画锦、封龙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不觉怆然。又忆在京都时,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故知兹游非偶然者。
注释:①总玄之天:意谓总管北方的天界。②西蕃:指当时甘肃、青海一带的各少数民族。园陵:帝王的墓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盘于地 纵:放纵,自由自在
B.枝态不  类:像,相似
C.如虚历空 缘:沿着
D.奔峰来 趋:归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想要游览恒山己经有二十多年了。皇帝改年号为正德,作者奉皇上之命去恒山通告此事,才得以游览。
B.这篇游记是按照由下而上的登山顺序来写的,先写从山麓仰望,再写在半山腰俯深窥高,最后又写山顶所见。
C.每年春天,从千里之外赶来的百姓,来到岳庙烧香,有求必应,因此岳庙显赫的名声传遍四方。
D.篇末写作者由绝顶放览之所见联想到虞舜巡狩恒山接受北方诸侯朝见的故事,这使得恒山的形象越发庄严、神圣。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
(2)是岳神所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
【小题4】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出恒山的灵异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