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硃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长者也,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

入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州请为治中。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辽感言,复与周平。

太祖为丞相属。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士卢显为人所杀,质曰: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每军功赏赐,皆散之于众,无入家者。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

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朱然围樊城,质轻军赴之。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嘉平二年,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子威嗣。

(节选自《胡质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
B.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
C.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
D.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这里指曹操,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为创基立业者,多用于称呼开国皇帝。
B.辟,指征辟,是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州郡辟除这两种方式。
C.爵,指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薨,在古代指国君或诸侯死去,也用于皇帝的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的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质“精良综事”的特点在为郡吏马谅脱罪一事上体现明显,相关人等认罪伏法。
B.胡质拒绝了张辽请求并陈述了理由,胡质一番话实际上起到了化解张辽和周武矛盾的额作用。
C.胡质断案,推断符合逻辑,有智慧,为官清廉,在其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士兵愿效死力。
D.胡质任荆州刺史期间,有勇有谋,化解了樊城之围,并且积蓄粮谷,还设置东征台。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05: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邓庄人也。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清和平简,贞正寡欲。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

永嘉末,没于石勒。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攸至门,门干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作辞。干候勒和悦,致之。勒重其辞,乃勿杀。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吏按问,胡乃诬攸。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

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为太子中庶予。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台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斐慰劳饥人,观听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诏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拜侍中。岁余,转吏部尚书。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

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久之,迁尚书右仆射。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祠以少牢。

(选自《晋书·邓攸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称听吾犹人也 讼:诉讼
B. 于石勒 没:俘虏
C. 勒长史张宾先与攸舍 比:比较
D. 俄而有诏之 原:原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够说明邓攸受人赏识的一组是( )
①混奇之,以女妻焉   ②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
③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 ④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
⑤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 ⑥乃劾攸以擅出谷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③⑥     D. 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攸身世悲苦,亲人先后去世,守孝前后达九年之久,遂以孝著称。他因为为人平易和气、生活简朴、正直廉洁而被许多人喜欢。
B. 石勒曾经捉住过邓攸,因为赏识邓攸的文辞,不但没有杀死他,而且每次外出征伐,还把邓攸安置在车营里。
C. 吴郡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赈灾,但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拯救饥民。由此,遭人弹劾而被贬了官职。
D. 邓攸一生数次迁职,总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没有喜欢或怨怒的表情。他善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对权贵有些敬媚。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 
(2)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
(3)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人也。父羡,字洪乔,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致其书者百余函,行次石头,皆投之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其资性介立如此。

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与叔父融俱好《老子》《易经》。融与浩口谈则辞屈,著篇则融胜,浩由是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或问浩曰:“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浩曰:“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时人以为名言。

三府辟,皆不就。征西将军庾亮引为记室参军,司徒左长史。安西庾翼复请为司马。除侍中、安西军司,并称疾不起。遂屏居墓所,几将十年,于时拟之管、葛。王蒙、谢尚犹伺其出处,以卜江左兴亡,因相与省之,知浩有确然之志。既反,相谓曰:“深源不起,当如苍生何!”庾翼贻浩书曰:“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委何、褚诸君,外托庾、桓数族,恐不得百年无忧,亦朝夕而弊。足下少标令名,十余年间,位经内外,而欲潜居利贞,斯理难全。且夫济一时之务,须一时之胜,何必德均古人,韵齐先达邪!王夷甫,先朝风流士也,然吾薄其立名非真,而始终莫取。若以道非虞夏,自当超然独往,而不能谋始,大合声誉,极致名位,正当抑扬名教,以静乱源。而乃高谈《庄子》《老子》,说空终日,虽云谈道,实长华竞。及其末年人望犹存思安惧乱既身囚胡虏弃言非所凡明德君子宁可然乎而世皆然之益知名实之未定,弊风之未革也。”浩固辞不起。

(节选自《晋书·殷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末年/人望犹存/思安惧乱/既身囚胡虏/凡明德君子/宁可然乎/而世皆然之
B.及其末/年人望犹/存思安/惧乱既身/囚胡虏/凡明德君/子宁可然乎/而世皆然之/
C.及其末年/人望犹存思/安惧乱既身囚/胡虏凡明德/君子宁可然乎/而世皆然之/
D.及其末/年人望犹存/思安惧/乱既身囚/胡虏凡明德/君子宁/可然乎而世/皆然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
B.迁,调动官职,有左迁和右迁之分。“右迁”为降职,如“右迁楚长史”“右迁廷尉平”。
C.司马,古代官名,殷商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
D.江左,即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浩父亲性情孤高,京城人士托他带书信,他行至石头时,将所带书信尽投入水中,并说我殷洪乔不做送信的邮差。
B.殷浩与殷融都爱好玄理,殷浩为那些风流辩士们所推崇。殷融舌战辩论斗不过殷浩,著书立说则胜过殷浩。
C.王蒙、谢尚认为殷浩不问世事,无法面对江东百姓,因此二人便一同去看望殷浩,知道了殷浩有坚定的避世志向。
D.庾翼写信劝殷浩出仕就职,认为殷浩少负美名,不问国事,这于理不合,且当代的大业,还须靠当代的杰士去完成,殷浩执意不出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
(2)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焉。

齐王冏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累迁汝阴太守 累:多次、屡次
B.时虽不从,朝庭惮焉  惮:害怕、恐惧
C.齐王冏既辅政 既:既然
D.承诏驰诣行在所 诣:到,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B.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C.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D.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左仆射裴頠器重嵇绍,认为他知人善用。嵇绍不认可被大家交口称赞将大有作为的戴晞,事实证明了嵇绍的知人之明。
B.嵇绍刚正不阿。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在贾谧死后,嵇绍因不亲附奸臣而升迁。
C.嵇绍忠诚报国。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D.嵇绍敢于直言劝谏。齐王主政时大兴土木,他当面直言劝谏;在齐王的宴会上,他再次直言劝谏,拒绝为齐王操琴取乐。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D.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绰,字兴公。博学善文,少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尝鄙山涛,而谓人曰:“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若以元礼门为龙津,则当点额暴鳞矣。”所居斋前种一株松,恒自守护,邻人谓之曰:“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恐永无栋梁日耳。”绰答曰:“枫柳虽复合抱,亦何所施邪!”绰与询一时名流,或爱询高迈,鄙于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于询。沙门支遁试问绰:“君何如许?”答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询将北面矣。”绰重张衡、左思之赋,每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也。”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荣期曰:“恐此金石非中宫商。”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凿齿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扬州刺史殷浩以为建威长史。会稽内史王羲之引为右军长史。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著作郎。时大司马桓温欲经纬中国,以河南初平,将移都洛阳。朝廷畏温,不敢为异,而北土萧条,人情疑惧,虽并知不可,莫敢先谏。绰上疏。桓温见绰表,不悦,曰:“致意兴公,何不寻君《遂初赋》,知人家国事邪!”寻转廷尉卿,领著作。

绰少文才垂称,于时文士,绰为其冠。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年五十八,卒。

(节选自《晋书·孙绰传》,有删改)

(注)龙津:即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的黄河峡谷。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博学善文属:写作
B.辞致甚工:擅长
C.恐此金石非中宫商宫商:泛指音乐
D.著作郎领:暂时担任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鄙于绰 告诉不许
B.五经鼓吹也   受物汶汶者乎
C.绰上疏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D.绰少文才垂称能 足音辨人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B.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C.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D.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绰博学善文,志向高洁。他在会稽十多年纵情山水之间,写下《遂初赋》,并种上一棵松树来表达自己志向高洁渴望成才。
B.孙绰性格直率,言辞犀利。孙绰瞧不起“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认为他非吏非隐,说他如果想鲤鱼跃龙门,会被点额晒鳞的。
C.孙绰忠于国家,直言进谏。桓温欲谋划中原,将移都洛阳;众臣不敢异声,孙绰慨然上书,桓温不高兴,认为他已忘却当初写《遂初赋》高远之志。
D.孙绰才华冠绝当世,为时所重。温(峤)、王(导)、郗(鉴)、庾(亮)等人去世,一定要孙绰撰写碑文,然后刻在石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