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牡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都要面对的哲学追问,帮助求解这些追问是文化的深层意义与存在价值。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冲击主体身份认同,动摇对“我们是谁”的认知。主体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可与赞同。中华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基于“我们是中华儿女”新东方身份认同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民族文化能够帮助回答“我们是谁”的追问。然而,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其次,文化泛娱乐化冲淡民族历史记忆,模糊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波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最后,文化泛娱乐化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引领。文化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新东方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既要求文化生产者主动担当,又要求文化消费者能动省思。文化生产者的主动担当主要指文化生产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坚持追求真善美,冲破以取乐为目的的文化产品生产模式。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文化生产者要努力挖掘时代元素,让自己的文化产品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与未来发展趋势对话,传播好真善美。文化消费者的能动省思主要是指文化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时要竖持主体思考的能动性,坚持高尚的精神神追求,不为哗众取宠的泛娱乐化作品买单,不在文化泛娱乐化中迷失自我。只要文化消费者始终坚持追求文化精品的品位,对戏说历史,篡改经典,解构崇高,调侃英雄坚决说不,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空间。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的文化商业化浪潮是出现“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的唯一原因。
B.文化泛娱乐化放大了文化的娱乐价值,把娱乐性当成了衡量文化产品的法则。
C.文化泛娱乐化的盛行导致了受众在心理上产生了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
D.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文化消费者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对接传统文化,传播真善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文化的作用,陈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出现的背景,点名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述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负面作用。
C.第三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对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带来的危害。
D.最后一段从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度论述了面对文化泛娱乐化的正确做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不追求上座率、收视率、点击率,就能消除文化娱乐化,建设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B.追逐“娱乐至上”是戏说历史、解构崇高、调侃英雄、恶搞名人等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C.民族历史记忆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功能,故不能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
D.如果想让文化泛娱乐化失去生长的空间,就需要文化生产者和文化消费者一起共同努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05: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周易》产生的历史渊源至为悠久,可追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周易》由原始的八卦符号演变为六十四卦,直到西周初期卦辞、爻辞才编定完成。《周易》经文的形式和内容确定之后,其象征意蕴与卜筮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同时也逐渐渗透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道德文化观念,但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真正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的,则是《易传》(《十翼》)的出现,这也标志着《周易》经典最终完成。从汉代开始《周易》被尊崇为群经之首,是有其内在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的。

汉代天人之学的繁盛提高了《周易》经典的历史地位,对于后世统治者政治与文化策略的操作极具示范意义。特别是从唐代开始,《易》为“六经”之首的地位从未受到任何挑战。随着儒家经典范围不断拓展和扩大,从“七经”“九经”“十二经”,再到“十三经”的最终形成,《周易》便自然从“六经”之首转而升擢为群经之首。

《周易》及易学的思想体系兼具儒道互补包容的格局,对后来儒道两家将其作为自身的经典并屡屡援《易》立说有着直接的影响,自不待言。《周易》在汉代位列儒家经典之首,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权威地位,魏伯阳以《易》说丹,王弼以老解《易》,又进一步强化了《周易》在后世道家、道教中的经典性质。对于《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极具兼容并包之思想特色,《四库全书总日》指出;“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总目》的立场,旨在批评历史上《易》立论的现象有损于《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但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周易》在儒道两家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也获得了相应于典范意义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总目》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用易》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地位根深蒂固的重要事实。

《周易》有着最为悠久的成书史、传播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长河中,随时随地可见《周易》及易学思想泛起的层层涟漪。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库全书》所收录的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中,《周易》位于经部之首,相较于经部其他类文献,《易》类文献数目最多,这应是《周易》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的绝佳范例。不仅如此,《周易》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也被道家尊为“三玄”之冠,又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和阐扬,更足以说明《周易》自身内含的天道与人事之诠释方向的廷展性和丰富性。

《周易》“综合百家,超越百家”,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享有远远高于其他经典、其他学术的尊崇地位。如果立足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我们对“《易》为之原”及《周易》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与体现的包容意义,或许会有新的体认。

(摘自2018年04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天人之学的繁盛不仅提高了《周易》经典的历史地位,对于后世统治者政治与文化策略的操作也极具示范意义。
B.兼具儒道思想体系的《周易》在汉代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绝对的权威地位,所以它被位列于儒家经典之首。
C.被儒、道、佛诸家尊奉或倚重,说明《周易》自身内含的天道与人事的诠释方向具有其延展性和丰富性。
D.对作为经典的《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极具兼容并包的思想特色,《四库全书总目》的评价简明而中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周易》产生的悠久的历史渊源起笔,然后层层论述《周易》被尊崇为群经之首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B.文章论述的重点不在《周易》的历史地位本身,而在揭示其雄冠群经之首的内在而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C.文章强调《周易》位于《四库全书》经部之首,《易》类文就相较于经类其它文献数目最多,它应是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中核心地位的最好范例。
D.文章引用“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意在批评历史上援《易》立论的现象有损《周易》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在所有中国古代经典中,产生的历史渊源最为悠久,据史记载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伏羲时期。
B.《周易》作为经典最终完成的标志,是它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
C.儒道两家将《周易》作为自身经典并常常援《易》立说,是《周易》及易学的思想体系兼具儒道互补包容的格局直接影响的结果。
D.从汉代开始,《周易》就被尊崇为群经之首,自此以后,它的“六经”之首的地位就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挑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身份
王琼华
李大怪爱画画。在他笔下,葡萄、藤萝、葫芦等藤本植物,如龙蛇飞走;枇杷、天竹、红梅等瓜果杂卉,却是古朴生动。而且,他不拘俗套,有雄健大度的写意风格。哪怕在款题上,他有时偏要题在紧密之处,敢疏敢密,颇有一股与众不同的气势。
原来李大怪读小学四年级时,无意中看到美术老师有一本已经没了封面的画册,翻了几页,便喜欢上了里面所画的花卉蔬果。刚好美术老师要调进城里,便把这本画册送给了他。李大怪如获至宝,天天临摹。哪怕后来辍学回村务农,他也没放下画笔。
前不久,李大怪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所画的《菜园》在一次美术比赛中斩获金奖。据说,专家评委看到《菜园》时,万分惊喜:“这位画家跟吴昌硕前辈一样,也是用篆糖草隶的笔法来画花卉蔬果,追求拙纯而活脱的笔墨,可谓雄健古茂,盎然之中有金石之气。”
听到这大好消息,当年的美术老师从省城赶到李大怪居住的村子。见面时,李大怪问老师:“吴昌硕是谁呢?”“他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艺术大师。我当年送你的画册,便是吴昌硕先生的作品集。”老师解释道。李大怪哦了一声,嘀咕道:“难怪他们说我画出了吴昌硕风格。”
接着,老师啼嘘起来。因为他发现,李大怪一个人住在一幢旧泥砖屋里,家里一贫如洗。“你不该这么穷!”
李大怪羞愧地说:“都怪我干农活儿时喜欢走神。就说上个月吧,我一大早赶圩里买回两大捆菜苗,打算把几亩地都种上。刚种了二三十株,我脑子里突然闪进一幅画,便从地里跑回家里画了起来。日头落山时,我才想起菜苗还没种。到地里一看,菜苗全被日头晒死了。”
老师感叹:“你命中注定就不是一个种菜的人!”
“画几张画还能当饭吃?”
“知道吴昌硕一幅画能卖多少钱吗?几年前,他的一幅《秋菊盈园》卖了414万元。”
李大怪瞪目结舌:“啊,一幅画能卖这么多钱?”
这时,老师掏出一张名片,李大怪才知道老师在省城紫金斋艺术品拍卖公司做了老总。老师信誓旦旦:“老师帮你好好包装一番,你这幅获奖作品便可拍出一个好价钱来。”
很快,著名画家李大怪先生代表作拍卖活动在省城隆重举行。大厅里人头攒动。拍卖马上就要开始了。李大怪看了看大红横幅跟老师说:“我哪是著名画家?”
“嘘!我警告你,千万别提你的身份!”
“为什么?”
“稍后,你会明白一切!”
老师登上主持台,很兴奋地宣布:“今天,我们紫金斋拍卖会上所拍作品是李大怪先生的代表作,也是金奖作品《菜园》。李大怪先生从小离乡游学,遍访众多名家为师,甚至得到吴昌硕先生弟子的真传,堪称吴派传承者。所以,在业内早已有了‘吴昌硕第二’的美誉。此次,《菜园》起拍价二十八万!”
一听,李大怪瞪大眼睛。而且,他几乎被什么人紧紧捂住了嘴巴,一口气也喘不出来。因为现场频频有人举板,叫价一路高涨。“三十万!”“三十五万!”……
老师落槌时,《菜园》的卖价涨至五十八万元。李大怪知道,这笔钱足够自己回村里盖两三幢大洋房。这时,老师把李大怪请上主持台讲话。礼仪小姐马上递给他一份早已准备好的讲话稿。但李大怪不想照稿子念,很腼腆地说:“我、我的画值不了那么多钱一—”
老师一惊,马上说道:“李先生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
“萝卜就是萝卜,芋头就是芋头,我就是一个种菜的人。家里穷得叮当响,老婆也跑了。反正,我不是著名画家,就是一个喜欢画几笔画的乡下人。”
顿时,拍卖现场一片哗然。
当晚,李大怪坐夜班车离开省城。一路上,老师气急败坏说的一句话一直响在他耳边:“什么画画的乡下人?你一句狗屁话,你的《菜园》就狗屁不如了!”
不过,他回到村里听到一个好消息。村支书告诉他,经过驻村扶贫工作队核实情况,他已被列为“一对一”帮扶对象,全年可以得到1600元帮扶资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点明李大怪的兴趣爱好,概括出他在画作上与众不同的画风特点,为后面李大怪获奖以及美术老师为他包装作铺垫。
B.虽然李大怪所画的《菜园》在比赛中斩获金奖,但他不知道吴昌硕前辈,这说明他对绘画方面的知识是不完整的。
C.“什么画画的乡下人?你一句狗屁话,你的《菜园》就狗屁不如了!”蕴含了李大怪美术老师对李大怪不懂感恩的愤怒之情。
D.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以“1600元帮扶资金”与“五十八万元”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李大怪为人本分、实在的一面。
【小题2】文中写李大怪读小学时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建议把标题“身份”改为“李大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胡杨背后的阿梦
伊人轻舞
①我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写意胡杨,因为从来就没有去过西部。我写不出它与众不同的奇异,感受不到它纵横沙漠的无限风光。认识胡杨,大都是通过别人的文章,还有就是搜索“度娘”。但是,自从认识了阿梦,无意中她指给我一条清晰的方向。我的心顿时萌生出,对新疆的各种热爱与向往,这更让我对大漠中的胡杨,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的渴望……
②我是通过阿梦上传的本人照片,知道阿梦个子不高,微胖。圆圆的脸,适中的眉毛,秀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幅细边眼镜。嘴唇的左上方,有一颗不大的痦子,微笑的嘴角,还显露出一排雪白整齐的牙齿……怎么看怎么都象是一位知性的女士,完全不是她口中的“女汉纸”。她的个性签名,同她的人一样,个性突出特点鲜明:“要穷、穷得象茶,苦中一缕清香。要做、做得象兰,高挂一脸秋霜。”这短小精悍的话语,已深深地镌刻在我心中。
③在陆陆续续的闲聊中,可以感觉到,阿梦的内心无比自信与“骄傲”。她常地对我们说:“我就是个女汉纸,一个人管理几十亩枣园。”阿梦和爱人一起,于1990年正式落户在距离阿克苏县城一百五十二公里外的一个“开垦”兵团。团部(阿梦管兵团叫团部)现居住一万多人,大都是和阿梦一样招工过去的。他们一起在阿克苏、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各自承包了兵团开垦的几十亩土地,种过棉花,也种过水稻,最近几年种的是新疆最有名的“灰枣”。因此,网友调侃阿梦是“土豪”,或者直呼其“地主”。面对网友的戏谑,阿梦从来都是云淡风轻地说:“是土,但不豪。”阿梦是典型的川妹子,非常喜欢吃辣,还特别喜欢唱歌,那带点川味的歌,时常在“群里”回荡……
④每次和阿梦聊天,气氛足够热闹。有一天早晨,她告诉大家说:“一会儿有事要去做,回聊。”网友就问:“去做什么?”阿梦意外的说:“去植树。”大家七嘴八舌地又问:“这样的季节,植树成活率高吗?”阿梦说:“没问题,因为我们植的是胡杨。”网友问:“有报酬吗?”阿梦答:“我们都是义务植树,每年都是这样。”不知怎的,看到屏幕上这了了的几个字,心莫名地刺痛了几下,眼眶突然情不自禁地湿润了。义务,很“生疏”的字眼,多久没有亲耳听到这个词了?阿梦还告诉我:“他们女工五十周岁才能退休,退休前每年都要上缴一部分土地使用税、水费以及三险一金等,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她们家每年要缴纳五万元左右。”就算是这样的苛刻条件,植树却是义务的。面对这样一群渴饮天山雪水,风来满面黄沙,吃苦耐劳的人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懂得感恩和知足呢?
⑤我从阿梦上传的图片里“四下张望”,不仅看见了金色胡杨,还一眼看到那空旷的、一望无际的“荒漠”,以及阿梦家望不到边的枣园,虽然现在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但从阿梦喜悦的声音里,完全能够想象出曾经的葱郁茂盛,果实累累的繁荣景象。地上晾晒的那些紫红色灰枣,我觉得每一颗枣,阿梦都会象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一路精心呵护期盼它们茁壮成长。因为“灰枣”的丰收与销售,是阿梦对明年投入与支出的全部希望。阿梦现在生活的地方,会有许许多多人类似阿梦这样的人,满怀热情,经营着自家的希望。他们和胡杨一样,共同守望头顶上那片迷人的瓦蓝。于是就在阿梦上传金胡杨那天,我冲动地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看到阿梦上传的金胡杨的大气,越发敬佩自然带给人类的是没有掺杂任何虚伪的魅力。胡杨的“三不”神奇,(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见证了许多我们未曾涉足的历史痕迹。
⑥世间的植物千千万,人们似乎数都数不清,更别提记住它们的“姓名”。可唯独“你”,拥有三千年的传说,一亿年的历史,以及喜光、耐旱、排碱、抗风沙等坚韧的个性,才让世世代代的人们,铭记了这个冠有“荒漠英雄”之名的胡杨。而那些站在胡杨背后的广大劳动者,也同胡杨的精神一样,可嘉、可歌、可敬、可提倡……看到这些屹立千年不倒的胡杨,你怎么能说,这不是无数个像阿梦一样善良的西部人,内心所具有的内地人无法比拟的骄傲。
(节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自己没资格写胡杨树,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主人公阿梦,同时有制造悬念、引起下文的作用。
B.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所见所闻的描写突出了阿梦这位个性鲜明的知性女士形象。
C.文章最后一段写到胡杨时,突然改用第二人称表达,是为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胡杨的深情赞美。
D.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赞美胡杨表达对具有胡杨精神的阿梦和众多新疆开垦兵团人的赞美。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阿梦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结合全文,并适当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荒漠英雄”含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