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D.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4 09:57: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 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通过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出来的官员,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
B.太子洗马,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从五品。
C.服阕,守丧期满除服。《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分为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
D.泰始,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父谞,吴黄门郎。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勤劳备至。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太康中,刺史嵇绍举谭秀才。谭至洛阳,武帝亲策之。时九州秀孝策无逮谭者。谭素以才学为东土所推。同郡刘颂时为延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以母忧去职。服阕,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廷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及谭为庐江内史,延已为淮陵太守。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甚有政绩。迁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珪等屯据诸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又遣别军击冰都督孟徐,获其骁率。以功封都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千匹。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逼。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谭不悟荣旨,露檄远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镇东将军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建武初,授秘书监,固让不拜。自负宿名,恒怏怏不得志。时晋陵朱凤、吴郡吴震并学行清修,老而未调,谭皆荐为著作佐郎。或问谭曰:“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闻者称善。卒于家。光禄大夫,谥曰胡。

(节选自《晋书·华谭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B.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C.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D.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孝:秀才与孝康的并称,这是汉代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被举荐的对象,只能是没有做过官的平民,他们经朝廷检验后录用为官员。
B.服阕:又称“服除”,即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的丧事称“丁忧”“丁艰”,按礼须离职持丧三年,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强招为官。
C.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采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赠:又称“追赠”,即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主要是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与之相同或相近还有“追封、追晋、追尊”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谭勤奋好学,才华受人称赞。他少时好学不倦,开朗聪慧,善于论辩,赢得许多人赞赏,并被举荐为官;皇帝亲自策问,他表现很是优秀。
B.华谭荐贤举能,赢得“知人”名声。他不问远近贵贱,唯才是举,先后举荐过张延、周访以及朱凤、吴震等人,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
C.华谭善于治理,为官政绩卓著。他担任郏令时,能体察白姓疾苦,尽心抚恤;担任绥远将军时,他派兵则灭石冰及其党羽,受到朝廷嘉奖。
D.华谭光明磊落,得罪江东名士。在陈敏作乱时,他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发布檄文指斥顾荣叛逆,自此被顾荣所怨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②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尚书左丞、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疏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转吏部尚书。简文有命用秣陵令曲安远补句容令,殿中侍御史奚郎补湘东郡。彪之执不从,曰:“殿下昔用安远,谈者纷然。句容近畿,岂可处卜术之人无才用者邪。湘东虽复远小,所用未有朗比,谈者谓颇兼卜术得进。殿下若超用寒悴,当充人才可拔。朗等凡器,实未足充此选。”既而长安人雷弱儿等诈云杀苻健,请兵应接。时殷浩镇寿阳,便进据洛。属彪之疾归,上简文帝笺,陈弱儿等容有诈伪,浩未应轻进。寻而弱儿果诈,浩大败。简文笑谓彪之曰:“果如君言,君谋无遗策,张、陈何以过之。”后以彪之为会稽内史。居郡八年,豪右敛迹,亡户归者三万余口。桓温下镇姑孰,威势震主,四方修敬,皆遣上佐、纲纪彪之独曰:“大司马诚为富贵,朝廷既有宰相,动静之宜自当谘禀。修敬若遣纲纪,致贡天子复何以过之!”竟不遣。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以年老,上疏乞骸骨,诏不许。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注】①恒温,东晋权臣,曾独揽朝政十余年,有意夺取帝位。②纲纪:文中指公府及州郡的主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
B.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
C.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
D.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官,指主管栓选的官员。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B.郊祀是中国古代君王祭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郊祭地、北郊祭天的说法。
C.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为畿,如“畿辅”“京畿”,后也泛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文中为“京城”。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与“致仕”意思相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  )
A.王彪之不重职位,坚守原则。他不把官职高低放在心上,不已破格提拔为愿望;在廷尉任上,对周矫一案,他坚持按规定办事。
B.王彪之积极进言,意见中肯。简文帝任抚军时,借祭祀大赦天下,彪之陈述其弊端;在句容令、湘东郡守人选上,他从当时舆论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
C.王彪之善于谋略,慧眼识计。雷弱儿等用奸计诱骗晋朝出兵,彪之看出他们的诡计,上书告知简文帝,后果如其所言,他得到了皇帝极高的评价。
D.王彪之一心为国,不畏权势。任职会稽郡期间,抑制豪门大族,使先前逃亡的人大量返回;面对大司马恒温,只有他不肯曲意逢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殿下若超用寒悴,当充人才可拔。朗等凡器,实未足充此选。
(2)桓温下镇姑孰,威势震主,四方修敬,皆遣上佐、纲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光,字宣茂,陈留圉城人,魏太尉柔之子也。光性敦厚,敏于学,而讷于言,少习家业,明练刑理,时人以为器材。初以太子舍人累迁尚书郎,出为幽州刺史、颍州太守。是时武帝置黄沙狱,以典诏狱,驯化囚者。以光历世明法,用为黄沙御史,秩与中丞同。迁廷尉

元康中,拜尚书,典三公曹。时赵王伦篡逆,迫上为太上,群臣莫敢言,唯命是从。光于其际,守道全贞,一时景仰,皆称其贤。及伦赐死,齐王冏辅政,复以光为廷尉,迁尚书,加奉车都尉。后从驾讨成都王颖有勋,帝悦之,封延陵县公,邑千八百户。

于时朝廷咸推光明于用法,故频典理官。惠帝为张方所逼,幸长安,朝臣恐惧,莫有从者,光独不去,侍帝而西。迁尚书左仆射,加散骑常侍。

光兄诞为上官巳等所用,历徐、雍二州刺史。诞性任放无伦次,而决烈过人,与光异操。常谓光小节,恒轻侮之,光不以为意,事诞愈谨。帝既还洛阳,时太弟新立,重选傅训,以光为少傅,加光禄大夫,常侍如故。及怀帝即位,加光禄大夫金章紫绶,与傅祗并见推崇。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子韬字子远,放佚无检。光为廷尉时,韬受货赇,有司奏案之,而光不知。时人虽非光不能防闲其子,以其用心有素,不以为累。初,光诣长安留台,以韬兼右卫将军。韬与殿省小人交通,及光卒,仍于丧中往来不绝。时东海王越辅政,不朝观。韬知人心有望,密与太傅参军姜赜、京兆杜概等谋讨越,事泄伏诛。

  (节选自《晋书·高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B.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C.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D.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以武帝时设置,原为巡察官名,东汉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后亦称太守。
B.廷尉,秦朝初置,九卿之一,秦汉时期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后改名为大理寺卿。
C.光禄大夫是学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的朝廷重臣。
D.留台,指古代帝主因故离京,奉命留守京师之官及其机构,古称禁城为台城,故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和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光年少时通晓家业,熟悉刑法。武帝时设置黄沙狱,用法典来教育囚犯,因为高光明晓历代法律,就任命他为黄沙御史,享受和中丞一样的俸禄。
B.高光坚守止道,保全节操。赵王司马伦篡权叛逆,迫切地当上了太子,大臣们不敢反对,全都听从。唯独高光没有随波逐流,得到人们称赞。
C.高光为人悌顺,心胸开阔。哥哥高诞性情放纵,果断刚烈,没自规矩。他常说高光拘于小节,总是欺侮他。他却不放在心上,对哥哥更加恭谨。
D.高光教子无方,管束不严。儿子高韬行为放纵,因为收受贿赂,曾被检举揭发。而且他与皇帝及公卿身边的小人勾结来往不断,最后死于非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谓光小节,恒轻侮之,光不以为意,事诞愈谨。
(2)时人虽非光不能防闲其子,以其用心有素,不以为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①,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②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③,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为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①小极:困倦、小病。②叶:同“协”。③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B.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C.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D.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B.“辟”,在文中是任命官职的意思。在中国古代,表示任命官职的意思的词还有拜、举、授、征、除、迁等。
C.“中宗”是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它与帝王的谥号不同,谥号往往寓有褒贬,比如高帝、武帝等。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从中原向南望,其地处在长江之外,所以称其为“江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规劝皇帝予以纠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2)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