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胡杨背后的阿梦
伊人轻舞
①我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写意胡杨,因为从来就没有去过西部。我写不出它与众不同的奇异,感受不到它纵横沙漠的无限风光。认识胡杨,大都是通过别人的文章,还有就是搜索“度娘”。但是,自从认识了阿梦,无意中她指给我一条清晰的方向。我的心顿时萌生出,对新疆的各种热爱与向往,这更让我对大漠中的胡杨,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的渴望……
②我是通过阿梦上传的本人照片,知道阿梦个子不高,微胖。圆圆的脸,适中的眉毛,秀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幅细边眼镜。嘴唇的左上方,有一颗不大的痦子,微笑的嘴角,还显露出一排雪白整齐的牙齿……怎么看怎么都象是一位知性的女士,完全不是她口中的“女汉纸”。她的个性签名,同她的人一样,个性突出特点鲜明:“要穷、穷得象茶,苦中一缕清香。要做、做得象兰,高挂一脸秋霜。”这短小精悍的话语,已深深地镌刻在我心中。
③在陆陆续续的闲聊中,可以感觉到,阿梦的内心无比自信与“骄傲”。她常地对我们说:“我就是个女汉纸,一个人管理几十亩枣园。”阿梦和爱人一起,于1990年正式落户在距离阿克苏县城一百五十二公里外的一个“开垦”兵团。团部(阿梦管兵团叫团部)现居住一万多人,大都是和阿梦一样招工过去的。他们一起在阿克苏、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各自承包了兵团开垦的几十亩土地,种过棉花,也种过水稻,最近几年种的是新疆最有名的“灰枣”。因此,网友调侃阿梦是“土豪”,或者直呼其“地主”。面对网友的戏谑,阿梦从来都是云淡风轻地说:“是土,但不豪。”阿梦是典型的川妹子,非常喜欢吃辣,还特别喜欢唱歌,那带点川味的歌,时常在“群里”回荡……
④每次和阿梦聊天,气氛足够热闹。有一天早晨,她告诉大家说:“一会儿有事要去做,回聊。”网友就问:“去做什么?”阿梦意外的说:“去植树。”大家七嘴八舌地又问:“这样的季节,植树成活率高吗?”阿梦说:“没问题,因为我们植的是胡杨。”网友问:“有报酬吗?”阿梦答:“我们都是义务植树,每年都是这样。”不知怎的,看到屏幕上这了了的几个字,心莫名地刺痛了几下,眼眶突然情不自禁地湿润了。义务,很“生疏”的字眼,多久没有亲耳听到这个词了?阿梦还告诉我:“他们女工五十周岁才能退休,退休前每年都要上缴一部分土地使用税、水费以及三险一金等,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她们家每年要缴纳五万元左右。”就算是这样的苛刻条件,植树却是义务的。面对这样一群渴饮天山雪水,风来满面黄沙,吃苦耐劳的人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懂得感恩和知足呢?
⑤我从阿梦上传的图片里“四下张望”,不仅看见了金色胡杨,还一眼看到那空旷的、一望无际的“荒漠”,以及阿梦家望不到边的枣园,虽然现在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但从阿梦喜悦的声音里,完全能够想象出曾经的葱郁茂盛,果实累累的繁荣景象。地上晾晒的那些紫红色灰枣,我觉得每一颗枣,阿梦都会象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一路精心呵护期盼它们茁壮成长。因为“灰枣”的丰收与销售,是阿梦对明年投入与支出的全部希望。阿梦现在生活的地方,会有许许多多人类似阿梦这样的人,满怀热情,经营着自家的希望。他们和胡杨一样,共同守望头顶上那片迷人的瓦蓝。于是就在阿梦上传金胡杨那天,我冲动地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看到阿梦上传的金胡杨的大气,越发敬佩自然带给人类的是没有掺杂任何虚伪的魅力。胡杨的“三不”神奇,(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见证了许多我们未曾涉足的历史痕迹。
⑥世间的植物千千万,人们似乎数都数不清,更别提记住它们的“姓名”。可唯独“你”,拥有三千年的传说,一亿年的历史,以及喜光、耐旱、排碱、抗风沙等坚韧的个性,才让世世代代的人们,铭记了这个冠有“荒漠英雄”之名的胡杨。而那些站在胡杨背后的广大劳动者,也同胡杨的精神一样,可嘉、可歌、可敬、可提倡……看到这些屹立千年不倒的胡杨,你怎么能说,这不是无数个像阿梦一样善良的西部人,内心所具有的内地人无法比拟的骄傲。
(节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自己没资格写胡杨树,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主人公阿梦,同时有制造悬念、引起下文的作用。
B.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所见所闻的描写突出了阿梦这位个性鲜明的知性女士形象。
C.文章最后一段写到胡杨时,突然改用第二人称表达,是为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胡杨的深情赞美。
D.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赞美胡杨表达对具有胡杨精神的阿梦和众多新疆开垦兵团人的赞美。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阿梦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结合全文,并适当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荒漠英雄”含义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8 10:1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野诗韵——水缸:静悟的诗人
宋长征
(1)水缸放在厨房里,厨房就是一架低矮的土屋。夜很静,月很明,白白的月光打在水面上,水缸里就有了一轮皎洁的月亮。父亲说,水缸里不能缺水,缺了水的日子就像长在墙头上的草,撑不了几天就会蔫头巴脑。父亲已经行动不便很多年,挑水的重担就落在二姐三姐和我的肩膀上。剪子包袱锤,很多次我都赢了她们。背地里,我狡黠地告诉父亲,我爱出锤子,小小的一只手,像握紧的螳螂爪子,这样,二姐和三姐的剪子就不得不敛去锋芒。恍惚的记忆里,好像两个人忽然背过脸去,吃吃地笑起了什么。
(2)水缸里的水常年不断,二姐三姐的肩膀能撑起一片天。棉花捉虫打叉,玉米除草打农药,割草喂牛,拣柴做饭,里里外外收拾得井井有条。我呢,顽皮得像一阵风在村子里跑来跑去,下河捉鱼,上树抓鸟,后来趴在黄昏的油灯下看书写字。我咬着铅笔头,说二姐三姐怎么这么傻,我不总是喜欢出锤子么,为什么你们一次包袱也不出?母亲停下手中嘤嘤的纺车,说我才是一个十足的傻小子。你傻别人可没那么傻,明明是二姐三姐商量好了只出剪子,就为了让你少出点力气。
(3)我是傻,呆呆地站在水缸前面不说话,眼泪吧嗒吧嗒掉进水缸里。水缸里的月亮好像也在笑,笑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水缸不说话,水缸里的水就是水缸的心思,清净明亮,能照见一个人的灵魂。
(4)我还记得第一次挑水的样子,父亲站在远处看着,我把两只脚踏进两个浅浅的石窝子。井绳三米多长,就像一条联系起来天与地,现实与梦幻的线索。我要学会和大地对话,我要学会向一口老井致意,我要学会向滋养生命与灵魂的水,倾诉心中太多的感恩。
(5)当然,我深深记得自己笨拙的样子,把井里的那轮月明,摇曳成一片闪闪的碎银光泽。盛在水桶里,就多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月亮。可是我的肩膀实在瘦弱,可是我的力气实在还不够充裕。扁担硬生生地硌在肩膀上,不是前面高后面低,就是像喝醉酒一样左右摇摆。一次,两次,直到脚步渐渐沉实,直到肩膀足够坚强,盛在水桶里的水,再也不会像闪闪的碎银一样,泼洒一路。至此,水缸里终于有了我满怀希望放进水中的一轮月明。
(6)水缸是陶制的器皿。在乡下,哪一家的锅沿旁不周周正正放着一口水缸。水缸不会悭吝,盛进多少舀出来多少,绝不贪恋一点一滴。勺子碰锅沿,柴火暖着灶膛,一口水缸里盛放的是一家人清清浅浅的光阴。你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成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水缸也就老了,老了的水缸依旧在乡间的厨房里恪尽职守。水缸不会歌唱,煮好热气腾腾的玉米粥,果腹生在乡村屋檐下的我们。吃剩的饭食,母亲用来喂鸡,母鸡就能咯咯下蛋,公鸡就能站在高高的树杈上,喔喔叫醒黎明。路过庄稼院的鸟儿,母亲也会从水缸里盛一碗清水,撒一把粮食放在院落里。这样,就能听见唤醒春天的鸟鸣。
(7)水缸是父亲背了一袋地瓜干,去很远的集市上换来的。那时的父亲正值身强力壮,一口气把水缸背回家,放在厨房。一桶一桶清粼粼的水,就这样哗哗地倒进水缸,一口一口的人,就这样出现在低墙矮屋的庄稼院里。
(8)到老,父亲也没能赶上自来水。有时我会在宁静的夜里听见哗哗的水响,仿佛来自远山,仿佛来自一条清澈的小溪,仿佛是大地深处一条血脉奔涌的时光暗河,一直流进苍老的水缸里。
(9)水是活着的诗,水缸是一个日夜静悟的诗人。
(10)有些简单而质朴的诗句,往往并非孔雀绚丽的羽翎。当远方的暮鼓晨钟敲响,你听,沿着生命回溯的那条河流的源头,一口水缸泛起泠泠的水光,缀满闪光的词语。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选取了记忆中家庭生活的点滴琐事,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文中的“水缸”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情感的载体。
B.文中叙述“我”在年纪尚小时便要承担起挑水的重任,这是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家庭的缩影,回忆中饱含辛酸。
C.水缸伴随着“我”的成长和成熟,让“我”懂得了爱与感恩。水缸的精神与父亲和母亲勤劳质朴的品质相交辉映,见证了他们对家庭辛勤的付出,表达了对家人的感恩与赞美。
D.文章第10段中,“有些简单而质朴的诗句,往往并非孔雀绚丽的羽翎”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明水缸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丰富的内涵。
【小题2】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中多次写到月亮、月光,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河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条例规定,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已成年且有独立能力的赡养人要求老年人给予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
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之类的的条款写入老导人权益保障条例,河北省不是首个,山东和广东均有类似条例。
曾有报道说一个29岁男子毕业后在家“啃老”7年,父母多次帮儿子找工作,却被儿子以“没意思”为由拒绝。无奈之下,将儿子诉至法院,要求腾房,最后还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俗话说“清官难审家务事”,这其实指的是一种“中间状态”,比如撒娇耍赖地要求父母出钱给自己买房,比如自己单位抱欠工资,父母退休金却不低,所以在家赖着吃住……而父母虽然说不太乐意,却也拉不下脸来强硬拒绝,或者舍不知孩子出去吃苦。这种情况当然不在法律法规的约束范围之内,属于谁也“审不清”的家务事。
还有报道说,西安的贾某趁父亲不在家,盗走父亲的一台液晶电视机。结果,他因涉嫌盗窃罪被提起公诉。根据相关的司法解释,偷拿家處成员或者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可不认为是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酌情从宽。换言之,偷拿父母财物的,除非获得了父母谅解,否则同样要追究刑责。
材料二
重庆立法规定父母有权拒绝子女“啃老”,释放出了“以法治德”的善意。问题是, 善意的初哀不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结果,规定再硬,措施再得力,也会遭受一些无德之人的“软抵抗”。可以预料,立法“禁啃老",因缺乏可操作性,注定会陷入执行难、损害法律公信的尴尬境地。
社会学专家景天魁曾表示应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但改变现状需要几十年的努力。”可见,立法“禁啃老”,值得商榷,有点操之过急。
再者,“啃老”属于道德范畴的事情,上升到法律层面,显然不妥。法律既保证自由,又限制自由,是否支持“啃老”,取决于家庭环境及个人选择,这也是一种权利。因此,“啃老”问题,还没有达到需要在法律层面进行规范的程度。
如果通过强制执行,禁止子女“啃老”,子女对父母很难有好脸色和好心情,继而也难以创造出倾心交流的温馨环境。父母得到的自然不是天伦之乐,而是二次伤害。可见,不“啃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孝道,但法律利决出来的孝道,尤其是强制执行出来的孝道,只能是变味的孝道,最终往往是适得其反。
——(摘编自小余《啃老族注意了啊,禁止啃老要立法了!》)
材料三
瑞士立法机构在当地时间9月11日断然否决一项拟议列入立法议程的提案。该提案要求,即便子女已完成学业,父母也有义务为子女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费用,即一定的经济责任,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给予物质上的合理要求,直至其年满25周岁。
不过,瑞士议员显然对已经成年且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年轻人依然靠父母供养的做法不敢苟同。议会表示,无论是父母还是整个社会,都理应鼓励年轻人独立自主,并凭借个人能力生活。
据报道,瑞士并非唯一一个将父母究竟是否对业已成年的“啃老”子女负有抚养义务提上法律议程的国家。2018年年初,美国一位现年30岁的无业“啃老”宅男既不分担家庭开销、也不承担任何家务,在多次劝说未果之后,父母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最终,法庭的判决站在了父母一方,强令这名男子收拾行李搬离父母宅邸。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瑞士立法机构否决“啃老”提案,鼓励年轻人独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确的,不正确的—项是
A.《河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明确规定拒绝“啃老”,已经成年的赡养人不能再要求老年人不能给予经济资助,如果再要求资助,老年人有权拒绝。
B.有些“啃老”情况虽然父母也不太愿意,但又舍不得孩子出去吃苦,这种情况属于谁也“审不清”的家务事,自然不在法律法规的约束范围之内。。
C.通过强制执行禁止子女“啃老” ,势必会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紧张,这样父母得不到天伦之乐,所以法律判决出来的孝道,最终只能是适得其反。
D.瑞士曾有提案要求,即便子女已完成学业,父母也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直至其年满25周岁,按现在看来,这样的提案不利于子女成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省不是首个将拒绝“啃老”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的省份,因为在这之前山东和广东均有类似的条例出台,这也说明“啃老”现象有普遍性。
B.子女偷拿父母的财物,如果不能获得父姆谅解,就要被追究刑事责任,材料中所说的西安贾某就因盗走父亲的电视机,被提起公诉。
C.29岁男子毕业后在家“啃老”7年,家中给找工作以“没意思”为由拒绝父母将其诉至法院,要求他腾房,实属无奈之举。
D.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瑞士和美国均将是否对业已成年的“啃老”子女负有抚养义务提上法律议程,并且这两个国家对于子女抚养比我国要多。
【小题3】你认为是杏应该把拒绝“啃老”写入法律?请就此进行探究。

同类题3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

材料二:

(注)E:表示预计数值。

材料三:

所谓条码支付,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买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中国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的同比增长率2020年将是2015年的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的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D.中国人民银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以及存在的不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被列为世界上13个最贫水国之一。我国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约为2.100立方米,仅相当于美国的1/5。同时,在我国,38%的耕地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而干旱少雨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缺乏。在西北,50%以上的上土地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而其他地区的土地没有灌溉就不能保证粮食稳产、高产。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3,运低于发达国家0.80的平均水平。据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的統计,在灌溉方面,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2010年的5,965万公顷上升到2014年的6,454万公顷,年复合增速2.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稳中有升,从2010年的44.1%上升到2014年的47.8%。在节水灌溉方面,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由2010年的2,731万公顷上升到2014年的2,902万公頃,年复合增速1.50%,节水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呈现波动趋势,在2012年占比最高,为50%,其余各年份在45%上下波动。全国仍有一半左右的耕地面积没有灌溉设施,属于“靠天吃饭”,接近一半的有效灌溉面积仍在使用畦灌、沟灌、淹灌、漫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节约型社会、建立水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手段。

(《2018年我国节水灌溉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分析报告》)

材料二:

现阶段主要的节水灌溉方式包括防滲渠输水、管灌、滴灌、渗灌、喷灌等。我国的节水灌溉方式大多以防渗渠输水为主,此技术节水约在15%左右,而可节水30%以上的喷灌、滴灌技术在我国尚处于推广阶段。

在全球市场中,美国的喷灌和滴灌耕地面积达到87%,以色列80%以上的灌溉面使用滴灌,瑞典、英国、奥地利、德国、丹麦等国家的喷灌和滴灌面枳比都达到80%以上,从全球节水灌溉设备市场来看,以色列、美国等国家企业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以色列的耐特菲、普拉斯托等企业生产的节水灌溉设备在全球高端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到90年代后期节水灌溉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从事节水灌溉设备生产的企业数量日益增多,现阶段已经超过500家。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有利子节水廀行业的产业政策,从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以及城市园林等行业和领域入手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

(《节水灌溉行业发展潜力大高端市场是发展方向》)

材料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溉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或不能保证粮食生产实现稳产、高产。
B.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呈上升趋势,但节水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有所波动。
C.在国外,一些国家运用了喷灌、滴灌这样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且使用这些技术的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很高。
D.在我国,节水灌溉技术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被引进之后,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小题2】下列关于“节水灌溉”及其方式,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水灌溉要求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使有限的灌溉水量创造最佳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B.在多种“节水灌溉”的方式中,滴灌的节水增产效果最为明显,但其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相比低压管流与渠道防渗而言,滴灌、喷灌技术含量较高,并且还具有较强的地形适应力。
D.目前,我国采用的节水灌溉方式以渠道防渗为主,通常通过国家投资实施,效果不明显。
【小题3】我国“节水灌溉”行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请结合材料分析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闲花落地听无声
丁力梅
黄昏,桐花在教室外静静开着,像顶着一树紫色的小花伞,偶有风吹过,花落下,悄无声息。我们几个女生,伏在走廊外的栏杆上,目光似乎漫不经心,看天,看地,看桐花。其实,哪里是在看别的,都在看郑如萍。
教学楼前的空地上,郑如萍和一帮男生在打羽毛球。夕阳的金粉,落她一身。她穿着绿衣裳,系着绿丝巾,是粉绿的一个人。她不停地跳着,叫着,笑着,像朵盛开的绿蘑菇。
美,是公认的美。走到哪里,都牵动着大家的目光。女生们假装不屑,却忍不住偷偷打量她,看她的装扮,也悄悄买了绿丝巾来系。男生们毫不掩饰他们的喜欢,曾有别班的男生,结伴到我们教室的门口,大叫,郑如萍,郑如萍!郑如萍抬头冲他们笑,眉毛弯弯,嘴唇边,现出两个深深的酒窝。
“贱。”女生们莫名其妙地恨着她,在嘴里悄骂一声。她听到了,转过头来看看,依然笑着,很不在意的样子。
下课时,郑如萍常折纸船玩儿。折纸船的纸,都是男生们写给的情书,成扎。她一一叠成纸船,收藏了。对追求她的男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常有男生因她打架,她知道了,笑笑,不发一言。
高三时,终有一个男生,因她打了一架,受伤住院。这事闹得全校沸沸扬扬。她的父母被找了来。当着围观着的众师生的面,她人高马大的父亲,狠狠掴了她两巴掌,骂她丢人现眼。她仰着头争辩:“我没叫他们打!我根本不知道他们打架!”她的母亲听了这话,撇了撇薄薄的嘴唇,脸上现出嘲弄之色,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整天打扮得像个妖精似的,招人呢。”
我们听了都有些吃惊,这哪里是一个母亲说的话。有知情的同学小声说:“她不是她的亲妈,是后妈。”
这消息令我们震惊。再看郑如萍,只见她低着头,轻咬着嘴唇,眼泪一滴一滴滚下来。阳光下,她的眼泪,那么晶莹,水晶一样的,晃得人心疼。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见她哭,却没有人去安慰她,潜意识里,都觉得她是咎由自取。
郑如萍被留校察看。班主任把她的位置,调到教室最后排的角落里,与其他同学,隔着两张课桌的距离,一座孤岛似的。她被孤立了。有时,我们的眼光无意间扫过去,看见她沉默地看着窗外。窗外的桐树上,聚集着许多的小麻雀,唧唧喳喳欢叫着,总是很快乐的样子。天空碧蓝碧蓝的,阳光一泻千里。
季节转过一个秋,转过一个冬,春天来了,满世界的桃红柳绿,我们却无暇顾及。高考进入倒计时,我们的头,整天埋在一堆练习题里,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堆了。郑如萍有时来上课,有时不来,大家都不在意。
某一天,突然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郑如萍跟一个流浪歌手走了。班主任撤掉了郑如萍的课桌,这个消息,得到证实。
我们这才惊觉,真的好长时间没有看到郑如萍了。再抬头,教室外的桐花,不知什么时候开过,又落了,满树撑着手掌大的绿叶子,蓬蓬勃勃。教室楼前的空地上,再没有了绿蘑菇似的郑如萍,没有了她飞扬的笑。我们的心,莫名地有些失落。空气很沉闷,在沉闷中,我们迎来了高考。
十来年后,我们这一届天各一方的高中同学,回母校聚会。我们在校园里四处走,寻找当年的足迹。有老同学在操场边的一棵法国梧桐树上,找到他当年刻上去的字,刻着的竟是:郑如萍,我喜欢你。我们一起哄笑了:“呀,没想到,当年那么老实的你,也爱过郑如萍呀。”笑过后,我们长久地沉默下来。“其实,当年我们都不懂郑如萍,她的青春,很寂寞。”一个同学突然说。
我们抬头看天,天空仿佛还是当年的样子,碧蓝碧蓝的,阳光一泻千里。但到底不同了,我们的眉梢间,已爬上岁月的皱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有多少的青春,就这样,悄悄过去了。
【小题1】结合相关情节,按要求分析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转过头来看看,依然笑着,很不在意的样子。(分析人物性格)
(2)有时,我们的眼光无意间扫过去,看见她沉默地看着窗外。(分析人物心理)
【小题2】请分析两处画线的景物描写的作用。(7分)
【小题3】阅读全文,分条概括作品中的“我”对郑如萍的情感变化过程。(5分)
【小题4】通观全文,探究郑如萍悲剧产生的主要外部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