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母给宝钗做生日,席间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像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说,宝玉不敢说,湘云说像林黛玉,三人为此发生矛盾。
B.王夫人命贾环在房中抄写《金钢经咒》。此时宝玉来到,在母亲面前撒娇,贾环素日恨宝玉,今见她和彩霞玩耍,心中越发按不下这口气。
C.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宝玉任凭地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地撕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又把袭人的扇子也撕了。
D.探春向宝玉倡议建诗社,适值贾芸送来两盆海棠来,遂起为社名,探春给黛玉起名潇湘妃子,宝钗给宝玉起名无事忙,富贵闲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05:0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说法中
不正确
的一项
A.红楼二尤在《红楼梦》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她们是《红楼梦》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尤二姐、尤三姐也是悲剧性人物,是曹雪芹要描写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中的人物。
B.在《红楼梦》中,平儿的善良就像和煦的春风,令所有与她相处的人动容。“玫瑰露失窃”案爆发以后,她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不让探春伤心,没有将偷窃人彩云送交凤姐听候发落,而是巧用移花接木之法,让宝玉承担“罪名”,从而于波澜不惊中避免了一场是非风波,当然也保住了探春的颜面。
C.秋夜漫长,宝玉心有所感,拟《春江花月夜》而作了一首诗,名曰《秋窗风雨夕》。刚刚搁笔,黛玉披蓑戴笠来看望她,宝玉笑他这身打扮像个渔翁。
D.宝玉改“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露出。
同类题2
《红楼梦》中的判词隐喻了书中某些人物的命运。阅读下面的判词,根据要求作答。
A.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B.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C.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1)上面三则判词分别对应书中哪个人物?请从下面六个人物中选出正确的三个,把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王熙凤 ②薛宝钗 ③晴雯 ④贾探春 ⑤袭人 ⑥香菱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2)请从上面三则判词所指的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下面例句写一段话。要求概括人物主要性格,并结合小说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示例:史湘云开朗豪爽,才情出众。她醉酒后枕着芍药花在石头上露宿,香梦沉酣;芦雪庵作诗时,她独战黛玉、宝钗、宝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 ,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B.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祝福》就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C.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他在50年代塑造了一批以《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为代表的"硬汉"形象。
D.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虽然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诗篇。
同类题4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A.孙权与张昭谎称吴国太做寿去召回孙夫人,孙夫人带着阿斗离开荆州。赵云奋力拦截,从船上夺回阿斗,关羽赶来接应。(《三国演义》)
B.紫鹃为了试探宝玉对黛玉是否真心,故意骗宝玉说黛玉要回苏州。宝玉因此得了心病,黛玉听说后大哭,让紫鹃去解释。(《红楼梦》)
C.学生请愿取得成果后,觉慧一回到家就遭到祖父的训斥,觉慧没有开口分辩,之后祖父还叫来觉新,让哥哥好好管住觉慧。(《家》)
D.要不是共产党红军有燎原之势,吴老太爷绝不会跨出书斋半步,与儿子妥协,到上海来过儿子那种“离经叛道”的生活。(《子夜》)
E.葛朗台不愿意背包袱,当天夜里就打算把夏尔打发到印度去。第二天他冷静地隐瞒夏尔之父的死讯,并讥讽夏尔的冷漠。(《欧也妮· 葛朗台》)
同类题5
对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主要人物的出场亮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凤姐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宝玉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
B.凤姐主要是正面描写,宝玉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C.凤姐出场是“形神兼备”,极尽自我表演之能事;宝玉出场是先写“形”,再出场是由“形”写到“神”
D.宝玉的出场是由他在贾府中的特殊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的。凤姐的出场是为了迎合贾母的欢心。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