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匏尊以相     属:劝酒
B.知不可乎得     骤:多次
C.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D.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逝:流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一毫而莫取 有稿暴
B.知不可骤得 浩浩如冯虚御风
C.而莫消长也 戍
D.今安在哉 又何羡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慨。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另一方面,他又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B.《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结合。它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
C.“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一句暗示了时间不会停止流逝,超脱只能是暂时的,及时在大自然中行乐是忘怀人生苦闷的正途。
D.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人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小题5】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钱大昕《弈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8 11:4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部分(课外文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B.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C.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D.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小题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赋,一种文体。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的特点是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也讲究声韵的美。
C.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文本意为天气渐转凉,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D.羽化登仙,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源自道教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登仙。
【小题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叙孟德事迹的目的是借古人已逝,表达人世的无常和悲哀。
B.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C.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过: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 鼓:动词,击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欣起行 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放杖笑 强饮三大白
C.予欣然从   山间朝暮也
D.相与步中庭 皆以美徐公
【小题3】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巉(chn)岩:险峻的山岩。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③冯夷:水神名。④玄裳缟衣:玄,黑色;缟,白色丝织品;裳,下裙;衣,上衣。⑤畴(chóu)昔:往昔,从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客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B.顾所得酒乎     安:哪里
C.掠予舟而西也     西:西方
D.道士笑 顾:回头看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B.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D.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交代了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做的准备。
B.第三段中的“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态;《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消沉和虚无的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