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①此词尾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攅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词人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E. 词人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07 12:39: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攀栖鹘之巢 危:端正
B.有孤鹤,横江东来 适:刚好,恰好
C.今者薄暮 薄:接近
D.履巉岩,披蒙茸    披:分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的十五日前后。这是古代纪日的一种方法。
B.赤壁: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
C.冯夷:也称作冰夷、河伯,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黄河水神。也泛指水神。文中指河伯。
D.羽衣:指以羽毛织成的衣服;或常称道士或神仙所着衣为羽衣;或指道士的代称;或指轻盈的衣衫等。文中指道士或神仙所着衣服。
【小题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篓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鸟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困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名家点评:

《赤壁》前后赋者,苏公之所作也。曹操气吞宇内,楼船浮江,以谓遂无吴矣。而周瑜少年,黄盖裨将,一炬以焚之。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光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晁补之《续离骚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光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B.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光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C.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海光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D.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光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美人”指容貌美丽或才能出众的人,文中指作者所思慕的恋人。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谪”是指封建时代把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小题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作者通过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D.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A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这如诉,余音袅袅段,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都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如不可平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超出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糊涂
C.其破荆州,下江陵     :当
D.举匏樽以相  :同“嘱”嘱托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其身也,则耻师焉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C.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D.皆出于此乎 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A.是故益圣,愚益愚
B.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食埃土,下饮黄泉
D.顺流而
【小题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为其然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5】翻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1)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2),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3)。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1)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二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由新城至桐庐,乘舟富春江,经过七里濑时作此词。七里濑:又名七里滩。(2)鉴:镜子。(3)严陵:东汉的严子陵,名光,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隐居于富春江。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六句,用简练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了七里濑的美景:轻舟惊鸿,水清波平,鱼儿翻腾,白鹭点点。
B.上片“过”字点题,写出行程;“急”“冷”“明”不仅状写出景物特点,同时写出作者不断变化的主观感受。
C.“算当年”四句用典,吟咏汉刘秀称帝之后严子陵隐居一事,归结为“一梦”和“空名”,蕴含着人生感叹。
D.下片由山起笔,中间插入议论感慨,顺势抒怀,最后以远山、云山、晓山三座山结尾落于景语,隽永含蓄。
【小题2】“双桨鸿惊”句,有人认为是船桨划动如鸿雁惊飞,有人理解为船桨划动使鸿雁惊起。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更合理,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
【小题3】这首词结尾“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与《定风波》结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