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菩 提 树

朱千华

①菩提本非树,菩提本是树。读《五灯会元》,这样的偈语比比皆是。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宗教的兴趣。我精读过《大唐西域记》。那实在是部奇书。它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是它描写的异域人情世俗,让我闻所未闻。菩提树,就是读此书知道的。

多年来,我一直四处寻找菩提树。奇怪的是,行遍北方大地,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菩提树只适宜热带和亚热带生长。两年多来,我穿越蛮烟瘴雨,进入岭南腹地,终于有一天,在邕城良凤江畔,看到了向往已久的菩提树。满树满树的红丝带在风中舞飞,刹那间,有一丝白莲花般的亮光闪过我的心际,一种奇怪的感觉在我心里触动

③玄奘在书中详细介绍过那棵佛陀菩提树。此树原也是极平常的,生长在印度一个偏僻村野。两千五百多年前,乔达摩·悉达多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人世困苦的灵丹妙药。他风餐露宿,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后来到了一个野村,悉达多独自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下盘腿静坐,凝神静思。经过七天七夜的朝思暮想,他获得大彻大悟,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毕钵罗树亦从此称作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以后的佛教一直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而这个小野村,从此名扬四方,叫做菩提迦耶。目前在菩提迦耶小镇上的那棵菩提树,虽非佛陀当年原物,却是从当年原树枝叶辗转传承下来的。据说,那棵菩提树自然落下的一片叶子,在黑市上可以卖到十美元。

④丁亥正月初五,我们驱车去良凤江。来此之前,我曾听好多人说过,良凤江有棵非常奇异的菩提树,至于如何的奇异,多数语焉不详。我决定亲自寻访。良凤江在邕城西南,约七公里。满目翠绿迎面扑来,良凤江的草木山色淹没了我们。沿一条泥泞小路,攀上小山坡,坐在草丛里,凭眺远望。远处有一棵大树,满树满树的红丝带。那里好像是个村庄,小村背后,是长满青翠的山冈。树在村中兀自挺拔,周围是绿色的灌木丛。远远望去,云烟缭绕,一派空濛。

⑤我没想到,和菩提树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相遇。

⑥树干十分粗大,约要五个成年人张开双臂才能合围。树的模样,给人感觉总有些特别,对它凝视半天,才明白,这是一棵合抱树。原是两棵,时间长了,一棵树把另一棵树搂紧,不再放开,形成了一棵树。我被这种奇特的造型震撼。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紧密的拥抱,密不透风,以身相许。我们只有在树叶上才可以区分这是两棵树。树枝分叉;有两部分,一边枝节直挺粗大,是大树叶,另一边,枝节小巧,柔媚多姿,是小树叶。风一吹,大小树叶互相摩挲,耳鬓厮磨,窃窃私语,说不尽的恩爱衷肠。

⑦有人告诉我,这是国内惟一的阴阳菩提。正是正月头上,菩提树下,香烟缭绕,观音像,香炉,果品,点心,层层堆叠。据我观察,由于南方人口音差异,阴阳树,会听成姻缘树。这样岂不更好?难怪树下聚集了许多青年男女,他们焚香祈祷,神态虔诚,把写着愿望的红丝带,一条条抛在菩提树上。丝带千丝万缕地挂着,满树通红,若不是偶尔看到青枝绿叶,真让人会误以为这是一棵火红的枫树。旁边就是静静的良凤江。那里有个古渡口,很多人从渡口走上岸来,又有一些人走下去。上上下下,人生就这样沉浮。世上多数人并不快乐,就要来找寻,要梦想成真。那些快乐的人呢,又想佛祖保佑。就这样,菩提树上年复一年地系满了红丝带。

⑧出于好奇,我想看看那些红丝带上,都写着什么。风一吹,就有红丝带从树上掉下来。心头一紧。我捡起一条看,上面写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心里掠过一丝不安。能写这几句话,应该是位书生吧。有一天,他与她来到良凤江的菩提树下,两人的海誓山盟,系在菩提树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红丝带掉下来了。他们现在还好吗。我的心中,忽然觉得难过。

⑨其实,我们不必固执地去寻找菩提树,也不必相信那些姻缘寄托。如果佛祖当年坐在榕树下,那么,榕树又会成为佛树。只要你心中有菩提,则山川草木皆是佛。事实也是这样,我在南方,看到很多古老的榕树上,同样系了许多红丝带。那些榕树盘根错节,苍老得让人产生敬畏。若只迷信那些所谓的姻缘树,任你把红丝带系满了树枝,也无济于事。

⑩正想着,一片碧绿的菩提树叶轻飘飘落下来,落在我的身上。多么美丽的叶子。叶片心形,状如水滴。我把这片菩提树叶带回家。夹在书中。不几日,叶片干枯。吹去叶皮,得到了一片清晰透明、薄如蝉翼叶脉。我叫它菩提纱。

【小题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触动”用得是否恰当?请简述理由。
【小题2】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用“猝不及防”’来表现与菩提树的相遇?
【小题3】第⑦段中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4】第②段说“多年来,我一直四处寻找菩提树”,第⑨段又认为“我们不必固执地去寻找菩提树”,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菩提本非树,菩提本是树”既照应题目,总起下文,也强调了佛教“觉悟”的重要意义。
B.本文善用伏笔和照应,如第②段“一种奇怪的感觉”与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前呼后应。
C.第③段用插叙交代菩提树的得名由来,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使主旨得到了升华。
D.第⑧段刻画了作者“不安”和“难过”的心理,委婉表达了对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遗憾。
E.文中多处提到系在树上的“红丝带”,意在用细节描写来突出南方人对佛教的顶礼膜拜。
F.作者按知菩提、寻菩提、观菩提和悟菩提的顺序组织全文,线索明晰,思路流畅。
【小题6】最后一段耐人寻味,请联系全文进行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0 12:0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才应该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了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观念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在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可能是正解。

(摘编自《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

材料二:

去年10月,天津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曾围绕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收到的一组回答让他们深思:一方面,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读书上不了台面,会暴露自己没有修养”;另一方面,又表示“要花精力社交,建立归属感”。

为何经典阅读认同度高,但实际阅读量少?天津大学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已经让青少年从小确立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而“时间碎片化”则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的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天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虞京春对此深以为然:“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但松散的阅读习惯很难使人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她同时也感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经典著作虽然能够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但却不能像实用书籍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部分读者远离经典的原因”。

(摘编自《上好大学生经典阅读“必修课”》)

材料三:

古典文学作品由于时代久远,与现代汉语语言上存在诸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其接受的难度越来越大。单纯在古典文学教育中强调兴趣教学,肯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古典文学的学习,自古就强调“熟读”的重要性,甚至强调“死记硬背”,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多阅读,多背诵,形成一定程度的强制诵记十分必要。要努力在尊重古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从考试模式、识记方法、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与考试的深层改革。

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式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常处于文学的氛围和影响之中,“润物细无声”。全媒体时代,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与网络,与学生建立以古典文学为内容的交互空间,将图书馆、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强制阅读与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时不在的古典文学氛围里形成阅读习惯。

(摘编自《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

材料四:

图一:中国大学生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图二: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摘编自《大学生经典阅读调查》)

【小题1】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显示,无论是理科生、文科生,还是中文生,“语言难懂”已经成为他们阅读古代文学的主要障碍,占比均超过40%。
B.图一显示,不同科类的学生把语言、内容视为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主要障碍的比例差别不大,表达手法方面有较大差别。
C.图二显示,在不同科类的学生中,认为“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比例均为最高,其中中文的最高,为56.5%。
D.通过两幅图可以看出,因为在阅读古代文学时遇到种种障碍,所以当代大学生对经典阅读兴趣不大,不愿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和“时间碎片化”等原因,让经典阅读在大学生中出现危机。
B.化解经典阅读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这一问题呈现出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
C.想要化解经典阅读危机就要让大学生远离网络,拒绝碎片化阅读,改变松散阅读习惯,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
D.四则材料谈论内容均和大学生经典阅读有关,前两则重点论述危机产生的原因,后两则重点论述解决的办法。
【小题3】如何解决大学生经典阅读面临严重危机这个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印象中,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但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是一个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仅以邓艾、钟会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悲剧为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
伐蜀之役由司马昭的亲信钟会为主帅,邓艾受命率领偏师。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尽管最初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蜀国大将姜维依仗剑阁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依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此时,邓艾决定放弃原来与钟会汇合的计划,改走阴平小径,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进而一举灭亡蜀汉。
钟会与邓艾二人背景迥异,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出身于汉末最有声望的士人家族,与司马昭关系密切。《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相约出行,钟会迟到,司马昭戏谑时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时人重孝行,与人接谈中触犯对方家讳是严重的冒犯,但反过来,如果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素有捷才的钟会不甘示弱,用“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予以反击。这八个字中巧妙地点到了车上另三人的家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这种妙对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士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邓艾出身低微,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靠积累军功而致高位。更糟糕的是,他本人口吃,与讲究捷悟的文化风气格格不入。或因如此,在争功一事上,邓艾最后可谓冤屈而死,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虽然是一种精致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和封闭性。实际上,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加之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兴起,这些官僚家族又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和认同。东晋南朝的士族虽然并非完全承自魏晋官僚阶层,但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源自西晋:一个是具有累世仕宦倾向的政治群体,一个是以玄学清谈为共同文化特征的官僚阶层。
(节选自仇鹿鸣《魏晋风度倡导了怎样的社会风尚》)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代的社会阶层逐步固化,使出身卑微的的个人不大可能获得身份突破。
B.邓艾灵活指挥,改变计划直取成都,在伐蜀之役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证明二人关系密切,也表现出他们的名士风度。
D.一般来说,具有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两个基本条件才能成为魏晋名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问题,统领全文,引导人们对魏晋名士和魏晋风度做深度思考。
B.文中简述伐蜀之役,强调钟会、邓艾的功劳,为论述二人的最后结局做准备。
C.末段得出结论,指出魏晋风度不过是世袭官僚阶层的趣味趋同,具有排他性。
D.主体部分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语言表达对魏晋名士的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风度植根于士族官僚阶层,对后世正面影响较大,但其局限性常被忽视。
B.时人虽重孝行,但拿家讳开玩笑如果能表现出个人捷才,也能被欣赏。
C.东晋、南朝士族可能会更加追逐精致、高雅的文化,把玄学清谈之风推向高峰。
D.如果魏晋名士全都是一群气质风雅的士人,就不会发生“二士争功”的悲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归隐田园而闻名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不单单因为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还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
B.庄子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并由此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C.汉代,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没有生存的空间,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注重现实功利的初期特征。
D.隐士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古代社会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隐逸思想升华了他们的人格,丰富了他们的社会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文章开篇提出隐逸文化的话题,接着从隐逸文化的起源、发展和衰落方面展开论述,最后进行总结。
B.文章通过解说孔子思想里隐含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由孔子的“道”发展而来,论证了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在孔子。
C.为了证明庄子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文章侧重从庄子的隐逸理论及其作用方面展开论述。
D.文章通过列举不同时期隐逸文化的特点,从而揭示出特定社会环境使得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具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唐代的中隐,宋代的酒隐,明清时期的则是壶天之隐,可见传统隐逸文化一直在向前发展。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它们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由此可见,隐逸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顶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④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⑤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⑥两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一时英杰既有征战沙场时的豪迈气魄、激昂奋发,也有日常生活中的世间柔肠、儿女情怀。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相养矣。”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宋时期,与外部环境的沉重压力相对应的,是国内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和文化环境的宽松,文人生活也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情境。
B.宋王朝追求稳定的政治局面,顺应民间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发展而不予干涉。士人群体思想解放,政治生活相对开放,可以评论时事,自由论争。
C.宋代文人士大夫热衷于各种交游活动,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都市中的茶楼、酒肆,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都是士人喜欢交游会聚的场所。
D.两宋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宋代文人呈现出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追求通过日常琐碎生活的文化涵育,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采用事实论证,阐释宋代在很多方面有辉煌成就,但掩盖不住王朝末日的苍凉;虽有帝王宣扬“太平盛世”,却始终存在着外敌的威胁,这是这段历史看似矛盾之处。
B.第④段从两个角度阐释了宋代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开创精神也在这一时代孕育而出,文学体裁更加丰富和多样;创作主体和文学接受者也由上层向社会底层扩展。
C.宋代开封城商业气氛较浓,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宋朝已经呈现出 “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状态。
D.第⑤段摆事实,阐释了宋代文人士大夫有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他们也会互赠诸如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礼品。时人称此类互赠礼品的活动为“人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是始终伴随危机挑战的宋代的脊梁,是他们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为两宋三百年的辉煌做出了贡献。
B.一代又一代的大师、精英人才的出现,是宋王朝相对开明宽松的政治局面的结果,也使宋代开启了近代文化的先河。
C.两宋文学重心逐渐下移在文化史上引人注目,那些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说书讲史艺人以及街头的饮茶活动等标志着市民文化的蓬勃兴起。
D.两宋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这一时代呈现出多元文化现象,在艺术旨趣上,宋代社会文化表现出了大俗和大雅并存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教是不是宗教?本来儒教的“教”有教化的含义,与欧洲宗教原来的意义接近,但由于近代以来,欧洲宗教概念发生变化,变成了跟世俗、跟科学相对立的概念,以这样的方法和角度去衡量中国的儒教,很多人就认为儒教就是一种学理,而不是宗教。近代以来,中国很多人就认为儒教不是宗教,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我们为了避免儒教和现今宗教相混淆,就都称儒教为儒家了。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学者又提出来一个观点,即儒教也是一种宗教。最初提出并比较坚持这个说法的是任继愈先生。他的理论主要是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宗教,中国的文化里面也有宗教。
五四以来,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全面、不准确的。他认为儒教具备了宗教所具有的特征。它有其经典,有基本的教义,还有传授、传播这些教义的儒士,还有宗教的仪式,以宗教的性质来界定,儒教全部具备。
儒教或是儒家,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宗教化的过程,它发生在汉代,主要是西汉。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情况出现,一是将孔子抬高到教主的地位,将孔子称为“素王”,素王就是没有王位的王,是个教主。汉代确定了“五经”作为儒家最根本的经典。围绕着“五经”就出现了一大批的纬书,“纬”是配合“经”的。这些纬书对孔子做了描述打扮,说孔子的脑袋很大,脑袋上还有坑,有河马那样大的嘴,在这种描述下孔子已经不是人了,而是一个神,这就将孔子神化了。另外,还完成了很乡教典的整理,如《礼记》。在古代,礼有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讲管制,主要涉及官的制度和职位设置等内容,《仪礼》则规定了各种各样的礼仪制度。《礼记》对于《仪礼》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细化了《仪礼》中的各种仪轨,用以管理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样一些事情。
到了汉末,因为儒家强调人的道德品行是判断人的最根本原则,汉代选拔官吏实行“察举制”,人才选拔,孝和廉是基本条件。推举都是基层推举,由乡里或村里推举,当然也不是随便推了就算数,还要认证。除了孝之外还有廉,廉指清廉、廉正、刚正不阿。这个本来应该是很好的事情,但推行久了弊病也随之产生。按照儒家的观点,孝,除了生前好好供养父母,死后还要守丧三年,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个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你当再大的官,父母去世都要马上停职去守孝,明清都是这样的,这是衡量一个人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汉代时就是以这样一个标准来选拔人才。
另外,“五经”已经到了这种地位:很多人都去注释“五经”,“五经”中的一个字就有上万字的解释,人一辈子读经都读不完,被称为“皓首穷经”。因此汉末学风上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玄学”,意在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儒家宗教化的进程被遏制了,要不然的话,它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的宗教。
(据凤凰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儒教”和“宗教”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欧洲宗教概念发生变化,跟世俗、跟科学相对立,而儒教的“教”有教化的含义,与欧洲宗教原来的意义接近,据此很多人认为儒教就是一种学理,而不是宗教。
B.近代以来,中国很多人都不认同儒教是宗教,因此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后,儒教就被称作儒家了。
C.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学者提出儒教也是一种宗教,他们认为宗教是文化的必然产物,五四以来,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D.有经典,有教义,有传授、传播教义的儒士,有仪式是判定一种思想或者文化是宗教的条件,据此可以判定,儒教即是宗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汉是儒教宗教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先是将孔子抬高到教主地位,完成了孔子的神化,之后又完成了很多教典的整理,如《礼记》。
B.《仪礼》当中所阐发的思想,以及对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礼仪制度的细化在儒教宗教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C.汉末产生的玄学,是一次学风上的转变,也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成为遏制儒家宗教化进程的一个因素。
D.西汉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纬书,这些纬书对孑L子做了描述打扮,将孔子称为“素王”,这些描述打扮目的在于神化孑L子,提升其地位,因而全都是不可信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末人才选拔实行“察举制”,具备了“孝”和“廉”这些基本条件,就有可能被推举、认证成为官吏。
B.从汉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可以看出,汉末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品行的巨大影响是儒教确实有一个宗教化的过程的重要表现。
C.围绕“儒教是不是宗教”,文章先摆出了两种不同观点,接着论述了儒教或儒家在汉代确实有一个宗教化的过程,最后阐述了遏制儒家宗教化的进程的两个原因,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D.汉末,“孝”和“廉”作为人的道德品行成为人才选拔的基本条件,“皓首穷经”的无奈致使“玄学”产生,这些遏制了儒家宗教化的进程,使儒家没有成为中国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