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庄王赐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①,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居二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暴而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②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也。”遂败晋军,楚得以强。

——《说苑· 复恩〈灭烛绝缨〉》

注释①:冠缨:古人头顶的装饰,如现代学士帽的穗带。 注释②湔jiān:洒落之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乃有人美人之衣者(___________)(2)美人援其冠缨  (___________)
(3)敌,卒得胜之   (___________)(4)王隐忍不而诛也 (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与“臣乃夜绝缨者也”的“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2)卒尽欢而罢
【小题4】臣“出死不疑如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小题5】对楚庄王的做法,你怎么看?(简要陈述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4 09:45: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
(《战国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
B.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C.被八创 被:通“披”
D.秦王方还柱走 还:通“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至丹以荆卿为计
B.秦王还柱而走     去今之墓而葬焉
C.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为之声义
D.断其左股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箕踞以骂”的话向群臣说明了不能刺杀秦王的原因。
B.本文多用急促的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C.本文运用反衬的手法,如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冷静沉着和勇武过人。
D.本文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把荆轲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和:唱和,同声相应。
B.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诚:确实。
D.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比:比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疑其有改悔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 皆白衣冠以送之 以其无礼于晋
C.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 仆所以留者 所以游目骋怀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是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 “世子”。
B. 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D.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王斗门而欲见齐宣王 造:到,往
B.寡人先君之宗庙     奉:继承
C.王之走狗已矣 具:具备,完备
D.宣王曰    谢:感谢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B.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C.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D.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斗说齐宣王拥有先王的四种爱好,是为了赞扬宣王具备了先王那样的优良素质,同时也缓和了当时紧张的说话气氛。
B.王斗对齐宣王直言正谏,批评他“好马”“好狗”“好酒”“好色”而“不好士”,并且一针见血地戳穿了他自己标榜的所谓“忧国爱民”的谎言。
C.对于齐宣王而言,九合诸侯的先王齐桓公是他不能不折服的,王斗用先王与宣王作类比,找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即宣王的不足之处。
D.齐宣王终于承认自己“有罪于国家”,并改正了错误,“举士五人任官”,因此“齐国大治”,这反映了王斗高超的进谏技巧。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2)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