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
B.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
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
D.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自秦朝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一般称“世子”。 |
B.太傅,中国古代职官,是国君的辅弼大臣或是皇帝的老师,作为重臣参与朝廷政事,负责监督官员的言行。 |
C.避席,是古代交往的一种礼节。古人一般席地而坐,有时为了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离开座席伏身或起立。 |
D.顿首,九拜之一,通常用于下级对上级以及平辈之间。行顿首礼时,头部碰地即起,接触地面的时间短。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并重用荆轲都是为了消弭秦灭燕国的祸患。 |
B.樊将军从秦流亡至燕,鞠武认为收留他于燕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除去樊将军。 |
C.太子在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泰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致使秦国大乱,以便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