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和:唱和,同声相应。
B.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诚:确实。
D.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比:比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疑其有改悔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 皆白衣冠以送之 以其无礼于晋
C.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 仆所以留者 所以游目骋怀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是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 “世子”。
B. 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D.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24 08:30: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水

庄子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榈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礱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秋水时至,百川灌(  )(2)我尝闻仲尼之闻(  )
(3)不知何时而不虚(  )(4)人九州(  )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我睹子难穷也 万川归
B.夏虫不可以语冰者  天下之水,莫大
C.自比形于天地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D.不知何时止不盈   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同类题4

义于名而利于实

《韩非子》

人为婴儿也,父母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薄,父母怒而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夫卖庸而翻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畦畴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稽也。”桓公不听,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还袭蔡,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从,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天子诛之名,而有报仇之实。”

(简注)
①谯:意同“诮”,责备。②卖庸:出卖劳动力。庸,古同“佣”。③费家:花费家中的用度。④布:指钱币。⑤菁茅:香草名。古代祭祀时用以缩酒。
(阅读指要)

韩非子认为做事仅仅利己,就很难将事情做好,即便父子也会离心离德,互相怨恨,如果在客观上实现利人,最终也可达到利己的效果,那么连地处蛮荒的越国也能相处和睦。对于利益的取得要讲究策略,“行事施予”方可为利,“义于名而利于实”,言利合理,取之有道,可谓一语中的。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父母怒而之(______) (2)庸客致力而耘耕者(______)
(3)怒而之(______) (4)还袭蔡(______)
【小题2】下面对文中两组加点词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父母之简 ③调布而求钱者
②其供薄  ④则越人
A.两个“养”意思相同,而两个“易”意思不同。
B.两个“养”意思不同,两个“易”意思相同。
C.两个“养”意思不同,两个“易”意思也不同。
D.两个“养”意思相同,两个“易”意思也相同。
【小题3】第一段中父和子“或谯或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中“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两段短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小题5】韩非子是先秦_____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从两则故事来看,他主张将人的_____本性作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而不是像儒家那样高举道德的大旗,“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论语·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