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景公召而之曰     (2)并赋敛
(3)拜 (4)子复治东阿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景公召而数之曰B.子退而自察也
C.而君反以罪臣D.君乃反迎而贺
【小题3】翻译: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小题4】晏子说“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5 05:20: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取材于《说苑·卷八》)

(2)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1)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朝,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1)霸王:这里指霸主。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尊贤而士    下:居于……之下
B.故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因授以为相,而国大    治:治理
D.有不至 靡: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犹鸿鹄无羽翼也  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王也
B.有千里之望 中行氏欲无亡
C.今君有士,过八矣 遂出
D.一日三至不得见  于是相率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霸王者托于贤
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
B.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简主听了这些话,拒绝吃饭,叹息不已
C.明镜所以昭形也
明镜是用来清楚地反映形状的
D.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齐桓公一统天下,是因为他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士人啊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
(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小题5】以上两篇短文体现了赵简主和齐桓公的用人之道,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加以概括,并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秦王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深:狠毒,刻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丹不忍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B.①樊於期前曰:“为之奈何?”    ②臣得有以报太子
C.①吾每念,常痛骨髓    ②燕王拜送
D.①伏尸哭,极哀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小题3】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4】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小题6】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B.然而将军的仇是报了,但是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C.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但是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D.然而将军的仇就报了,而且燕国见到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B.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C.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D.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田氏,名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又称薛公。与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
B.寡人——秦始皇以前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天子的谦称。
C.百乘——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是人们出行的工具,一辆为一乘;百乘,即指百辆车。
D.歃盟——又称歃血为盟。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泛指发誓订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孟尝君认为必须向诸侯求援。
B.孟尝君分析说,如果赵王不借兵,秦魏就会结盟,赵国就会直面秦国,失去屏障。赵王权衡利弊,答应了孟尝君。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孟尝君以假设秦魏结盟的不利劝说动了燕王。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那时候燕国就会危在旦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2)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同类题4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秦武阳一作:秦舞阳)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者   反:通“返”,返回
B.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C.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发现
D.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B.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C.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D.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用百金在赵人徐夫人处求得匕首,让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试验,血沾湿衣襟,人没有不立即死去的。
B.易水诀别一段的音乐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同仇敌忾的气氛,具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C.秦国的法律规定,在殿上的臣子,不能带兵器;持兵器的宫廷侍卫则只能在殿下,没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D.荆轲刺杀秦王,殿庭上下一片混乱,秦王惊起,拔不出剑,环柱而逃,群臣惊愕,左右呼喊,场面惊心动魄。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荆轲刺秦王》中节选的几段文字,完成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谦辞,旧时交际用语,可译为“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称足下。
B.长者,今义指年长之人,古义是指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
C.戮没,杀戮和没收。文中指秦王对樊於期的父母宗族,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D.偏袒,文中指袒露一只臂膀。现代汉语指偏护一方,保护一方不受伤害。古今意义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问题的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了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B.燕太子一句“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婉转含蓄。荆轲在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C.荆轲推心置腹,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的荆轲形象跃然纸上。
D.节选部分叙述了荆轲行刺缘起和准备信物的内容,通过荆轲与燕太子、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侠士荆轲和武将樊将军的形象。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