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晚望嵩亭有怀

罗邺

正怜云水与心违,湖上亭高对翠微。尽日不妨凭槛望,终年未必有家归。

青蝉渐傍幽丛噪,白鸟时穿返照飞。此地又愁无计住,一竿何处是因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描写了漂泊不定的浮云和流水,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归之情。
B.第二句写望嵩亭与湖水相映成趣,亭在湖上高高耸立,水在亭下一碧万顷。
C.虽然望嵩亭周围景色优美,整日可望,但作者觉得它终是遗憾,不能久留。
D.作者凭槛远望之间,悠然兴怀,想起家乡,却又终年羁旅异乡,令人神伤。
【小题2】本诗的第五、六句“青蝉渐傍幽丛噪,白鸟时穿返照飞”,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04 02:5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昭达字伯通,吴兴武康人。性倜傥,轻财尚气,少时遇相者谓曰:“卿容貌甚善,须小亏,则当富贵。”梁大同中,昭达为东宫直后,因醉堕马,鬓角小伤。昭达喜之,相者曰:“未也。”侯景之乱,昭达率乡人援台,为流矢所中,眇其一目。相者见之,曰:“卿相善矣,不久当贵。”台城陷,昭达还乡里,与陈文帝游,因结君臣分。文帝为吴兴太守,昭达杖策来谒。文帝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宠超于侪等。陈武帝谋讨王僧辩,令文帝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画。累功除定州刺史。时留异拥据东阳,武帝患之,乃使昭达为长山令,居其心腹。(天嘉)四年,以功授镇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初,文帝尝梦昭达升台铉,及旦,以梦告之。至是,侍宴酒酣,顾昭达曰:“卿忆梦不?何以偿梦?”昭达对曰:“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自余无以奉偿。”寻出为都督、江州刺史。废帝即位,改封邵陵郡公。华皎之反,其移文并假以昭达为辞,又频遣使招之,昭达尽执其使送都。太建二年,征江陵。时梁明帝与周军大蓄舟舰于青泥中,昭达分遣偏将钱道戢、程文季乘轻舟焚之。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索断粮绝,因纵兵攻其城,降之。三年,于军中病,赠大将军。昭达性严刻,每奉命出征,必昼夜倍道;然其所克,必推功将帅。厨膳饮食,并同群下,将士亦以此附之,每饮会,必盛设女伎杂乐,备羌胡之声,音律姿容,并一时之妙,虽临敌弗之废也。四年,配享文帝庙庭。

(节选自《南史·章昭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上为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
B.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
C.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
D.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古代宫殿名,因在皇宫东面而得名,后也借指居住在此的太子。
B.移文,官府用于征讨、晓谕或声讨的文书,也称为“移书”或“檄文”。
C.斃,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的死亡,也可用于妃嫔、皇子、公主等。
D.配享,指臣子在帝王宗庙得到附带祭祀,是古代奖励功臣的种恩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达追随文帝,颇得信任。文帝任吴兴太守时,昭达主动谒见,结下君臣情分;文帝镇守长城,昭达多次奉命与武帝通消息,后累积功勋为定州刺史。
B.昭达忠于陈朝,不怀二志。御宴上,面对文帝询问,昭达坦陈尽忠尽节之意;废帝即位后,华皎造反,昭达将华皎派来诱降的人全部押送到京城。
C.昭达能征善战,颇有智谋。早年昭达即跟随文帝守长城,防杜龛;后又担任长山令,防备留异;征江陵时,面对梁周大军,他巧出奇兵,大获全胜。
D.昭达刚柔相济,治军有方。昭达对将士要求严苛,行军征战,必昼夜兼程;但每有功勋,必推给将帅;军中宴饮,必盛设杂耍音乐,与将士同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时遇相者谓曰:“卿容貌甚善,须小亏,则当富贵。”
(2)昭达对曰:“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自余无以奉偿。”

同类题5

(二)文言文说理文本阅读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徵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六》)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则以为正自守谦恭  合:应该
B.汝惟不,天下莫与汝争功 伐:讨伐
C.在身有不是之事 傥:如果
D.靡不有初,鲜有终  克:能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中国古代帝王常用庙号。汉代以后,王朝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通常为“太宗”。文中的太宗是唐太宗李世民。
B.《易》,古代有《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所以现在的《易经》一般即指《周易》。
C.唐虞,传说中上古明君舜和禹的并称。舜有孝道,是“二十四孝”之首,禹治大水有功,二人都是通过禅让制获得君位的。
D.给事中,中国古代官名。顾名思义,供职于宫禁之中,常常陪伴于皇帝左右,给皇帝提供咨询,唐朝时给事中隶属于三省六部中的门下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文记录了唐太宗与大臣魏征、孔颖达的对话,对话中有多处引用,无论是舜告诫禹的话,还是引用《易》《论语》的名言,都是引用来说明谦虚的道理。
B.魏征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诤臣,在这篇文章中,唐太宗对他表达了天子应常谦常惧,不要自高自大的道理,魏征马上提醒他要始终如一,一日慎过一日。
C.孔颖达认为,《论语》中“有若无,实若虚”的意思是,即使自己有知识有能力,表面上却不表现出来,这样谦虚的美德,是天子庶人都应当共同遵守的。
D.对于太宗皇帝的疑问,孔颖达引经据典,一一作答,总结自古以来骄傲亡国的教训,向太宗皇帝进言,获得太宗皇帝的认可与奖赏。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