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 可贵。即:如果。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谓惠子曰(________________)
(2)非梧桐不(________________)
(3)商贾之人也(________________)
(4)遂辞平原君而(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8 07:49: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日:“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后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来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汉王遁去,使周苛守荥阳。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烹周苛。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
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①从兄:堂兄。②萧、曹:指萧何、曹参。③燕时:闲暇休息之时。④期:无义,口吃之声。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史,官名。秦、汉官署名的属吏。古代官名很多,例如大夫、郎中、尚书等。
B.桀纣之主,桀纣一样的暴君。桀是周朝最后一个君主,纣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
C.万岁之后,一种避讳的说法,指皇帝死后。后文中“崩”也指帝王之死。
D.左迁:降职。迁,指官职的变迁,右迁为升职。后文中“徙”也指贬谪。
【小题2】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萧、曹等皆卑下之 鄙视、看不起
B.昌还走,高帝逐得 转身便跑
C.而周昌廷争之强   在朝廷上当面向皇帝谏诤
D.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怎么,为什么
【小题3】下列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上欣然而笑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B.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苛忠贞不二。在荥阳一战中,周苛战败被俘,但他宁死也不为项羽领兵打仗。
B.周昌为人忠耿。辅佐赵王时,吕太后让他召回赵王,他拒不执行,被吕后怒骂。
C.周昌敢于直言。他敢说刘邦是暴君,还最终让刘邦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D.周昌受人敬重。在大臣中,他颇有威望,高祖刘邦、吕后、太子都非常敬畏他。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
(2)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3)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丘,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量平:帐目清楚,收支平衡。②羖:公羊。③累绁:用绳索捆绑。④粥:卖。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B.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C.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D.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名字:古代的“名”是一个人出生后不久,由父母所命名:“字”一般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男子成人礼),女好十八岁举行笄礼(女子成人礼)时取字。“名”为同辈间尊称,“字”则由长辈称呼。
B.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C.鲁定公十四年: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四种,像“鲁定公十四年”即为帝王年号纪年法。
D.摄:指古代官员升官,相同说法的还有“擢”“拔”“迁”“加”等;而降官则有“谪”“贬”“左迁”“罢”“黜”之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C.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承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D.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亷颇争列。已而相妇岀,望见亷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荆轲)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蕊王拜送于庭使使必用大王唯大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威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吏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jū)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也。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
B.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  比:齐等,同样
C.蔺相如止之曰   固:坚决地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  怪:责怪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  今君亡赵走燕
B.倚柱笑 箕踞
C.而蔺相如徒口舌为劳 日削月割,趋于亡
D.卒惶急不知所为   为击破沛公军
【小题3】下列对两段选文的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的起因是廉颇“争名位”,矛盾的发展是蔺相如舍人“请辞去”,矛盾的激化是廉颇宣言“必辱之”,矛盾的解决是蔺相如的退让和“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表白。
B.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C.《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D.《刺客列传》选文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恐 惧 不 敢 自 陈 谨 斩 樊 於 期 头 及 献 燕 之 督 亢 之 地 图 函 封 燕 王 拜 送 于 庭 使 使 以 闻 大 王 唯 大 王 命 之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

②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③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乃请释之补谒者 ( )    (2)卒见( )
(3)三公九卿尽立  ( )    (4)吾聊辱廷尉( )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2)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小题4】王生让张释之跪下结袜带的理由可概括为
【小题5】概括张释之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