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权敖曰:“说义    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若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吕氏春秋·赞能》)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    ,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责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说苑·敬慎》)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    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 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沈尹茎,简称“沈尹”,因封于虞丘,子爵,号称虞丘子。②老父:老人,下文中“父”,即此老人。③梱:门槛。④循吏;是指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官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年而庄王霸   霸:霸主
B.冠白冠,后来吊   吊:慰问
C.刑罚所以禁奸也   禁:阻止
D.楚民俗好庳车 庳:低矮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说义  听,方术信行    ②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  
  必威严哉    ④虞丘相进之  楚庄王
A.而 之 其 乎B.以 也 其 于
C.以 之 何 于D.而 也 何 乎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B.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C.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D.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孙叔敖“奉职循理”的一组是
①功无大乎进贤
②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③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
④臣请遂令复如故
⑤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
⑥此不教而民从其化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氏春秋·赞能》中,孙叔敖最终成为楚国令尹得益于其自身能力、沈尹茎的举荐、荆王的任用,这与《游褒禅山记》的论述主旨相对应。
B.《说苑·敬慎》中,作者借老父之口阐释了,作为一名“身贵”“位高”“禄厚”的官员为政之道。
C.《史记·循吏列传》中,选取孙叔敖为官后的两件典型事例,首尾辅以议论评价,虽然篇幅不长,但结构完整,议论精辟。
D.三段文字选取了孙叔敖为官前、为官初、为官后不同时期的经历,使读者形成了对孙叔敖较为全面的认识。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2)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3)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27: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人,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烟,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史民,封府屏,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留侯张良 善:喜欢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倍,同“背”,背叛
C.吾得兄之 事:侍奉
D.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壁
B.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北驱予并往,不在使者之目
C.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盖当蓼洲周公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不如善遇之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句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A.买五人之头而
B.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C.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D.故令人持壁归,至赵矣
【小题4】下列句子中文言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巡船所物色
B.孰与君少长     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
C.沛公安在 夫晋,何厌之有
D.长于臣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兄弟之间排行的顺序为伯、仲、叔、季,因此,文中信息表明项伯应为项羽的叔父。
B.项伯为报私恩而夜访张良,张良却以“臣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把项羽要偷袭的消息通知刘邦。
C.项伯开始从楚军“夜驰之”汉军,结果“复夜”从汉军回到楚军,刘邦已先胜一招。
D.刘邦的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可以从骂鲰生,拉拢项伯、授意张良等情节中窥见一斑。
【小题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小题7】请用“/”给下面语段断句。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选自刘基《活水源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四十二年春,灵公游于郊,令子郢仆。郢,灵公少子也,字子南。灵公怨太子出奔,谓郢曰:“我将立若为后。”郢对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更图之。”夏,灵公卒,夫人命子郢为太子,曰:“此灵公命也。”郢曰:“亡人太子蒯聩之子辄在也,不敢当。”于是卫乃以辄为君,是为出公。

六月乙酉,赵简子欲入蒯聩,乃令阳虎诈命卫十馀人衰绖①归,简子送蒯聩。卫人闻之,发兵击蒯聩。蒯聩不得入,入宿而保,卫人亦罢兵。出公辄四年,齐田乞弑其君孺子。八年,齐鲍子弑其君悼公。 十二年,初,孔圉文子取太子蒯聩之姊,生悝。孔氏之竖浑良夫美好,孔文子卒,良夫通于悝母。太子在宿,悝母使良夫于太子。太子与良夫言曰:“苟能入我国,报子以乘轩②,免子三死。”与之盟,许以悝母为妻。闰月,良夫与太子入,舍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宦者罗御,如孔氏。孔氏之老栾甯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既食,悝母杖戈而先,太子与五人介③,舆猳④从之。伯姬劫悝于侧,强盟之,遂胁以登台。栾甯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仲由。召护驾乘车,行爵⑤食炙,奉出公辄奔鲁。

仲由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矣。”子羔曰:“不及,莫践其难。”子路曰:“食焉不辟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阖门,曰:“毋入为也!”子路曰:“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子路乃得入。曰:“太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太子无勇。若燔台,必舍孔叔。”太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割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孔悝竟立太子蒯聩,是为庄公。

注①衰绖:指丧服。②乘轩:乘坐大夫的车子,后用以指做官。③介:铠甲。④猳,古代祭祀用的牡豕。⑤行爵:即行觞,饮酒。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太子蒯聩之子辄在也   死亡
B.虽杀之,必继之 或许
C.郢不足以辱社稷,君更之 考虑
D.孔悝立太子蒯聩 竟然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子路得入   项王复引兵而东
B.由也死矣   秦爱纷奢,人亦念
C.我将立为后 吾为
D.食不辟其难 盘盘焉,囷囷
【小题3】从词类活用角度,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与“悝母戈而先”中“杖”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装屏风B.项王军垓下
C.深林兮惊层巅D.后人哀之而不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B.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C.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D.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小题5】本文节选自《史记·卫康叔 》,该篇记述了周代的诸侯国卫国从建立到灭亡的整个历史,卫是周初姬姓封国,卫氏,始于卫康叔,秦始皁灭六国后,卫国因为弱小而得以保存,秦二世贬卫君角为庶人,卫国世系彻底断绝。按照《史记》的体例,在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本纪B.世家C.列传D.表
【小题6】“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选文中体现出子路的哪些特点?(  )
(1)仁(2)义(3)礼(4)智(5)信
A.(1)(2)B.(2)(3)C.(3)(4)D.(4)(5)
【小题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庄公蒯聩、出公辄本是父子,竟发生君位的争夺,一个出国,一个入国。《论语》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发生在卫庄公和卫出公身上的事是“父不父,子不子”的典型体现。
B.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文”是他谥号。孔文子死后,孔悝的母亲和孔氏的童仆浑良夫、家臣栾甯帮助蒯聩挟持其子孔悝,浑良夫帮助蒯聩挟持孔悝结盟,栾甯则挟持了出公。
C.仲由,字子路;高柴,字子羔。在卫国政变时,二人都在卫国为官,但二人对待孔悝被挟持事件的态度不同。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二人在政变后的结果做出了正确的预测。
D.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选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春秋时期的这一特点。
【小题8】翻译句子
伯姬劫悝于侧,强盟之,遂胁以登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厕,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刑人如恐不胜:胜:经得住
B.为大王不取也:窃:谦辞,私下
C.沛公起厕:如:往
D.暴师霸上:暴师:军队在外餐风宿露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客何者/嘉先言于秦王
B.臣死不避/君尝为晋君赐矣
C.劳苦功高如此/侣鱼虾友康鹿
D.招樊哙出/或寄所托
【小题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哙遂人,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译:樊哙终于进了军帐,身披战袍,在西侧站定,瞪眼看着项王,头发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
B.今沛公先破泰人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
译:如今沛公最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碰,把皇宫封闭起来,将部队带回霸上,等待大王到来。所以派遗将官把守关门,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的变故。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译: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饮酒半酣时,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
D.是日微樊哙奔人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译: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小题4】下列对文段(一)(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项庄执行刺杀刘邦任务时,总是心慈手软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未能把刘邦刺死。
B.有关樊哙闯帐过程的记叙和描写,主要表现了樊哙租鲁莽撞的特点。
C.项羽面对闯帐的樊哙心生畏惧,为了缓和气氛,赏赐樊哙美酒和彘肩。
D.在鸿门宴上,张良和樊哙帮助刘邦解围,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从侧面表现了刘邦善于用人的特点。
【小题5】两个文段均对樊哙进行了描写,你更喜欢文段(一)还是文段(二)中的相关描写呢?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阐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后称官僚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封邑,即封地,古代国君赐给卿、大夫等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C.大夫,先秦诸侯国中的官职,位于士之下、卿之上,后来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D.四维,指礼、义、廉、耻等,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牙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牙却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来。
B.鲍叔牙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终能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表达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是为了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2)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
B.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遇
C.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
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
【小题2】对于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和“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事其君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③以刺世事   ④以浮游尘埃之外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对“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中的“此志”指代正确的一项是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D.举类迩而见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