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学史由外国人首撰,观念先入为主,导致20世纪20年代前后国人自撰文学史时,多受制于舶来的观念与术语,难以描述和判定本国文学的特性与价值,当述及小说这一别具中国特色的文体时,问题尤为凸显。

若借重西方的小说观念,存“世界之观念,大同之思想”,那么只有削足适履,将白话写成的话本体与章回体、文言写成的传奇及少量符合“今小说”标准的子部(笔记)小说,以及原本肺列于子部、史部的部分作品如诸子寓言、史载传说兜揽进来,视作与西方对等的“novel”,而大量传统的古小说则被剔除在外。小说地位主次颠倒,评价也迥异于前。胡怀琛《中国文学史略》称:“(古)小说则不过称道杂事,其本体与今日之新闻无异,是盖完全野史,与今日小说不同。”顾实《中国文学史大纲》也认为汉代小说“固非今日之所谓小说”“中国谓琐谈零闻之类曰小说,而立于此与真正小说即novel之中间者,盖美文之一体”。

若是坚守正统的做派,或视小说为小道,不屑论及,或仅以文言小说为正宗,鄙弃不见于四部之学的白话小说,又会招来非议。林传甲所著《中国文学史》就是个箭垛式的代表。林著宣称“仿日本川种郎《中国文学史》之意以成书”,但论及元人文体时则指斥川氏不应将戏曲小说庐列于其文学史中,因为“杂剧院本传奇之作,不足比之古之虞初”,更不该提及汤显祖、金圣叹,这种做法“识见污下,与中国下等社会无异”。郑振铎直批林著:“名目虽是《中国文学史》,内容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与林著几乎同时的黄人《中国文学史》被视作“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黄人以他中西融会、与时俱进的学术眼光,给予白话小说一定篇幅和恰当评价相关。毕竟,白话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文体这一观念经历了梁启超晚清小说界革命、胡适白话文运动等已渐入人心,风气如是,白话小说进入文学史势所必然。故步自封,自然已不合时宜。

文言小说尤其是子部小说太具中国特色,中国小说价值与意义的阐释,需立足于民族传统。中国文学史中的小说叙述状貌,正如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时所总结的:一、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二、外国人先作的中国文学史虽有,但所占比重很小;三、中国人后亦有作,但仍阐释不详。其实还有一点,即彼时撰写文学史者,或为教学需求,或为出版社邀请,也有“业匪专学”者,不免有失系统、杂论逸出。鲁迅既有志撰写首部中国小说史,自然有传之后世的意愿,故以学者的立场开放地、谨慎地对待西方小说理论与时人的考述,得出了诸多严谨精辟的论断。鲁迅特以“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为首章,体现了对小说传统的尊重。全书虽然亦将志怪、传奇、平话及章回作为叙述重心,但并未割舍《世说新语》《酉阳杂姐》等传统小说,而是冠以“志人”与“杂姐”之名,可谓煞费苦心。尽管《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后,当时的文学史仍多以胡适是瞻,但仍有许多采纳了鲁迅的观点,对中国小说的研究也逐渐从文学史的附庸论中独立出来,专著迭出,蔚然成学。

(摘编自白金杰《小说里的中国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舶来观念与术语的影响,国人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将大量的传统古小说剔除在外。
B.胡怀琛认为中国古小说和现在的新闻一样,专写杂事,属于野史,顾实赞同这个观点。
C.林传甲反对将戏曲小说写入文学史,并批评汤显祖、金圣叹识见污下,是下等社会人。
D.黄人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予白话小说一定篇幅和恰当的评价,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小说长时间被中国文学史撰写者轻视为事实依据,阐述了对了中国小说的认识。
B.文章大量引用和举例,以翔实的事例阐述外国人的观点对中国文学史发展的巨大影响。
C.文章肯定了古小说里的中国传统,指出要立足民族传统去阐述中国小说的价值与意义。
D.文章通过阐述小说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史中的地位,水到渠成地强调立足传统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话小说经历小说界革命、白话文运动后已渐入人心,因此,它被写入中国文学史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B.文言小说太具中国特色,不立足民族传统,中国文学的特性与价值就难以描述和判定,难免不客观。
C.中国小说从文学史的附庸论中独立出来,主要得益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尊重。
D.要想建立古代小说研究的中国传统,就有必要解放思想,在中西观念的碰撞中找回民族的学术自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7:44: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5日,《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在京发布。这是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开展的第5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与以往相比,本次调查新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合作机制等热点话题,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与影响力、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更加立体、全面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2016年以来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本次调查中,中国国家整体印象得分为6.22分(总分为10分),延续了近年来小幅增长的势头。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国内治理的表現贏得海外好评,尤其是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得到更多认可。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致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增强,中国将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为全球治理做出更多贡献。预期中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海外受访者比例从2013年的17%(2014年的20%、2015年的24%)上升到2016—2017年的33%,呈逐年加速增长趋势。

在对“一带一路”倡议有所了解的人群中,受访者普遍认为该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以及全球治理都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海外年轻群体的认可度更高。超过六成的海外受访者认可中国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的活跃度高,并期待中国在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海外年轻群体的期待最高。

(摘编自《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发布,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稳中有升》,《大风号》,2018年1月5日)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

(数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

材料三

与信息匮乏年代“大路货”的传播同样有需求不同,早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受众缺少的不再是信息,而是精准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与受众的这种需求相适应,我们的媒体传播就要着重在分众化、对象化上下工夫,做到内外有别、外外有别。所谓内外有别,就是内宣与外宣之间在传播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要有所不同,外宣应更加重视运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来传播。所谓外外有别,就是同样是对外传播,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播的内容、语言、方式也要有所不同,做到应其所需、传其所要。对外传播既要“强魂”——精心选择适合传播的内容,又要“健体”——重视在重点国家、重点地区和周边国家建设传播平台。我们应当努力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受众遍天下。

在新闻传播中,为什么要提倡讲好故事呢?这是因为: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反映和体现人们实践活动的丰富性、生动性、故事性,是新闻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故事性的报道具有具象化的特征,让受众可感、可知,入脑、入心。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我们有能力取得这样的成就,难道还讲不好成就背后的中国故事?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贡献、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好故事的元素千千万万,好故事的题材源源不断。主动而充分地讲好这些故事,必将有助于建构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建构和塑造国家形象,要把效果放在第一位,用传播效果体现政治立场、检验工作态度、考察平台项目。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不仅要看媒体派出了多少人、新建了什么项目,更要看影响力提升了没有,提升了多少。在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中,不仅要考察其科技支撑指标(包括团队科技素养指标、传播平台评估指标)、经济营收指标(包括媒体对广告客户的影响指标、媒体赢利平台的量化指标),更要考察其影响力指标(包括受众的注意力指标,业界、学界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通过融合发展推动良好国家形象建构和塑造的过程,才是扎扎实实的、富有成效的。

(摘编自人民网《国家形象与媒体担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是第五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此外还展示了这次调查呈现的相关特点。
B.《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中国整体形象好感稳中有升,内政和外交表现受到好评。
C.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医、武术和饮食最能代表中国文化,而这些文化元素在两次报告中顺序不同说明媒体对饮食的宣传超过武术和中医。
D.2016-2017的报告显示在孔子、儒家思想、文化典籍、曲艺杂技等传统文化方面,海外受访者对其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元素的认可度明显低于国内受访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媒体传播所追求的并不是规模大、人员多,而是其在宣传国家形象方面的影响力以及影响力提升的速度。
B.从预期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海外受访者比例逐年增长可看出,近几年外国人都能积极主动了解中国,对中国发展有信心。
C.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受访者中赢得普遍点赞,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海外年轻群体认可度更高。
D.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与影响力、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体现了我国对国家形象的重视。
【小题3】一家国内主流媒体想推出一部有关“一带一路”的宣传片来宣传国家形象,在提高海外收视率方面,你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述。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1)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2)他今年五十四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想逃走。
(3)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二十岁的演员,扮演一位五十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时的喜悦场面。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枝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4)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他看到了那辆邮车。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他又躬下腰,但不多会儿,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拔出来,一会儿又是一抱。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他想,女儿真幸福。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5)“爸爸,咱回家。”
(6)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7)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8)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
(有删节)
(1)第(1)段写“那条鱼”的相关内容,有何用意?
(2)第(2)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贴切,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3)文中反复写“向前移动”这一动作,请分析其作用。
(4)文章表现的农民形象与主旨情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

【小题1】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   )
A.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
C.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
D.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B.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
C.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爱国者。
D.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
【小题3】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
A.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
B.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
C.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
D.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尊重夜色

张劲

城里能见到夜晚,却见不到正宗的、完整的夜色。

城里的夜晚很肥硕,夜色却瘦弱如残片。它像只失魂落魄的耗子,被灯光的猫追得东躲西藏,被市声的刀阉割得七零八落。还让人想起贬值的稀薄的奶粉,或是掺了假的地沟油之类。

正宗的夜色应该是大大的笔蘸上浓浓的墨,挥洒在宣纸上的黑体字。那墨汁慢慢浸润开来,一笔一划,饱满,厚实,酣畅淋漓,且不带杂质。这样的笔墨,现在多数已隐居在乡村了。

前些日子,我随一帮人去开阳县一个叫禾丰的乡村采风,便有幸经历了这样一场纯净的夜色的洗礼。

禾丰的夜色来得浓情,而又斯文得体。仿佛是赶赴一场约会,它有些急不可待,但又不失稳重的传统。直到家家炊烟即将散尽,只只倦鸟陆续归巢,它才应和着雀噪,拽着炊烟的尾巴,一点点、一缕缕地翩然降临。

与这样完整的夜色邂逅,纯属偶然。采风队一行数十人,灯火旺处,安置了所有的女士们和部分男士们住。我们十二位“剩男”便只能被发落到荒村野店似的小旅舍了。说是荒村,其实白天不荒,野店也不算野,但因许多房间电灯坏了,或关不严门窗,于是入夜就被荒野化了。

我住小店顶楼,正有一桩烦心事堵在胸口,郁闷不能释怀。这烦心事是白天种下的,但夜色激活了它,催生了它。反正睡不着觉,索性起身下床,在露台上独坐,与夜色相对作竟夕谈。

开头以为夜色不善言辞,其实错了。山峰,河流,远村,近树,田垅,庄稼……虽被宽广的、浑无际涯的黑幕所笼罩,所覆盖,但那似无却有的碎语,柔软,绵长,很为晚风所赏识。蛙鸣是早就约好了的,开始是两声,三声,如传递开会通知,后来群蛙响应如辩论,鼓点似的呱呱韵押得铿锵而又活泼。虫鸣则押的是仄声韵,不成阵势,在我耳畔细吟如箫声断续。

还有几声忠实值勤的狗吠,混合着小儿的啼哭,远远传来,沉沉夜幕被咬破了几个洞。有夜气从中淌出来,似有微波漾动,然而转瞬即逝,夜色毫不滴汤漏水,仍是那么平静,饱满如初。

也有阵阵流水的低沉暗唱,那是一条名叫青龙河的波浪,在夜以继日地诠释着那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含义。

我在露台上徘徊,看不见河的流动,只能看见远处公路桥上的一盏路灯,闪烁其辞。蓦地想起了前人的诗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面对那“一星”,诗人不仅觉得它“如月”,且还要悄立良久“看多时”,以前不太理会,现在似乎有些领悟了,是期待和憧憬着什么,却又有说不出的寂寥和凄清。

今夜恰好无月色,也无星光,我只能是“一灯如豆看多时”了。那如豆的孤灯,是打在夜幕上的一个小小补丁,一个金黄而又梦幻般的神秘补丁。

黑暗中,有些东西被夜色吸去,有些则被夜色放大。比如,田禾的暗香就一阵阵轻撞我的鼻尖,但我闻得见,却摸不着。凭气味,我知道那是待收割的油菜荚,告别季节时的些许惆怅,也有刚移栽的秧苗,初上岗时的按捺不住的兴奋。

还有身旁的一树枇杷,它也兴奋得快要忘乎所以了。它的果实已经成熟,急盼着出嫁市场。它手舞足蹈地想要挣脱夜色私奔,结果,被晚风扇了两耳光,爆出一阵噼噼啪啪的脆响。我被逗乐了,心中的郁闷也消解了许多。

乡村夜色从来都是很自我的,不比日色可以大白于天下。很自我的夜色不愿被人窥测尚未公开的秘密,它总有一种提防被欺骗了的谨慎。所以夜色很矜持,也很低调。它也不想让鸡声、犬吠、蛙鸣、虫吟之外的好事者高调入局。

当然,低调并不等于无调。开阳禾丰,之所以稻盛麦丰,不仅与开朗的阳光有关,也与含蓄的夜色有关。

日出而作,该光明时就应光明,该站起来的就别躺下。日入而息,该漆黑的就应漆黑,该躺下来的就别站起。正如鲜亮、热烈的日色,该有白天的尊严一样,庄重、沉静的夜色,也该有夜的体面!

日夜往复,黑白交替,阴阳互补,刚柔相济,乃天地人生之大道。不由得想起了老子“知白而守黑”,“知雄而守雌”,以及民间“阴弱则阳损”、“夜亡则昼疲”等等之类的智慧名言。

尊重日色,也尊重夜色,按自然规律办事,乃有禾丰乡之禾谷丰登景象!

【小题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禾丰夜色中的哪些景物。
【小题2】分析文章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蛙鸣是早就约好了的,开始是两声,三声,如传递开会通知,后来群蛙响应如辩论,鼓点似的呱呱韵押得铿锵而又活泼。
【小题4】全文以“尊重夜色”为题,试探究其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业内专家看来,人工智能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更好地协同在一起,形成良好的AI发展生态。其次是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大家的行为。最终还是要行业应用,行业深度融合,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

“未来人工智能行业要标准化,把一些标准制定出来,这个行业会形成更大的突破。另外,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制定问题,也是行业面临的挑战。拿无人汽车来说,自动驾驶这个环节,已经涉及法律法规。一旦法律法规跟上了,人工智能的落地也会更加快速。”金山云高级副总裁、合伙人梁守星坦言。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有删改)

材料二: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三:

2018年3月28日,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人工智能:现实与图景”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尽管当前在一些典型化、标准化领域,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运用,产业正处在快速扩散阶段,但同时也应看到差距。

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第一、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瑞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第二、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第三、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第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摘编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人工智能产业快速扩散专家称仍要坚持务实发展》,有删改)

材料四:

记者就教育部日前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采访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

记者:《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

雷朝滋:高层次人才培养要不断加强。

1.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

2.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3.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课程建设,特别是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主干课程的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4.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记者采访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小题1】下列对《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B.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高校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中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要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C.2020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D.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科研机构和企业因为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所以尚未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这是我国人工智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之一。
B.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我国也将因此而走在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C.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行业标准化、成果原创度、系统研发、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D.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工作。
【小题3】教育部对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举措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请分点作答,每个方面不超过8个字)